•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蒋文文 鲜宁 冯杰 何江
  
文理媒体号
2024年100期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637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能力、机会和动机(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82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干预后分别使用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生活质量量表(SF-36)及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感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对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COM-B模型;PCI术后;自我管理;生活质量

引言

冠心病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引发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尽管PCI手术在短期内可以改善冠脉血流,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但术后患者仍面临着较高的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1]。PCI手术的成功实施只是冠心病治疗的一部分,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对于防止病情复发、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自我管理行为的有效实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目前临床上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为提升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本研究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手段,通过对能力、机会和动机三个方面的调控,系统干预PCI术后患者的日常管理。COM-B模型为行为改变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该模型指出行为的发生取决于患者的能力、动机以及外部机会。能力包括患者应对疾病的技能,动机指其愿意积极管理疾病的意愿,而机会则是指可以帮助患者实践健康行为的环境因素[2]。借助这一模型,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机制及效果,为制定改善PCI术后患者长期预后的护理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PCI手术的冠心病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1例。纳入标准:①符合PCI术后诊断标准;②年龄30-75岁,具有基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③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后并发症或再次行PCI者;②患有严重精神或认知障碍;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干预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两种护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对照组

患者接受标准化的常规护理,包括术后监测、健康教育及基本生活管理指导。内容涵盖日常饮食、运动、服药的基本要点,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术后生活常态。常规护理关注于确保患者遵循术后常规,预防并发症以及促进基本生活习惯的养成,但不深入探讨患者的内在动机和外部支持结构。

1.2.2干预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干预组采用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方案,内容涵盖能力、机会和动机三个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

能力(Capability):通过一对一的技能培训和集体健康讲座等方式帮助患者掌握核心自我管理技能。例如,通过定期讲座和示范教导患者合理的术后饮食、适当的运动方法、药物的正确服用和依从性管理,以及如何自行监测血压和血糖水平。护士和医生还指导患者熟悉急救管理的基本流程,以提升患者在突发情况中的应对能力。

机会(Opportunity):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互动,营造支持性护理环境,增强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护理团队鼓励患者的家属参与到干预方案中,定期沟通和反馈,共同制定和执行自我管理计划。通过家庭和病友间的互动,提供更多社交机会和资源,以促进患者持久健康行为的养成。此举不仅使患者获得情感上的慰藉,还增强了其日常行为的持续性和效果。

动机(Motivation):护理团队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和动机访谈,帮助患者设定合理的康复目标并追踪进展,逐步提高自我管理信心。通过深度访谈,了解患者对疾病管理的态度、顾虑及障碍,并通过设立小目标和阶段性成就反馈,激励患者逐步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患者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正面反馈,进而增强其自我效能感,鼓励其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管理行为中。

1.3 评估工具

为客观衡量护理干预效果,本研究使用以下评估工具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感进行量化评估:

1.3.1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该量表用于评估患者在生活管理、症状管理和治疗依从性等多个方面的表现。量表采用Likert五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此量表适合用于评估患者在多维度自我管理中的表现差异。

1.3.2生活质量量表(SF-36)

SF-36为普适性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包含八个维度,包括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通过对各项指标的评分,可综合反映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越高,有助于反映干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

1.3.3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此量表测量患者在面对困难时的信心和能力,通过10个条目的评分来反映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反映了干预对患者自信心的影响。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即两组在干预前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相似。干预后,对照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仅从67.8提高到69.1(P=0.345),变化不明显,而干预组则显著提升,从68.1提高到82.3(P<0.001),提升幅度较大。干预组患者的显著提升表明,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PCI术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自我管理能力是患者控制疾病过程、进行日常管理的重要技能,该结果表明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自我管理,有助于长期改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见表1。

2.2 生活质量的比较

在生活质量方面,干预前两组的评分也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基线阶段的生活质量相似。干预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从68.3略微增加至69.8(P=0.456),未显示出显著的提升;而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则从67.9显著提高到85.7(P<0.001)。这种显著的提升进一步验证了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的效果。生活质量是评价患者整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干预组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意味着该干预措施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适应术后生活。见表2。

2.3 自我效能感的比较

对于自我效能感,干预前两组评分同样无显著差异(P>0.05),再次验证了基线的平衡性。干预后,对照组评分从23.1提升至24.0(P=0.402),无明显变化;而干预组则从23.4显著提高到31.5(P<0.001),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我效能感是患者对自己在面对挑战时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其显著提升表明,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有助于患者更积极地参与自我管理和康复过程。见表3。

3 讨论

3.1 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在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表现出积极效果。COM-B模型中的“能力”维度强调提升患者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个性化的技能培训和具体指导,使患者更好地掌握疾病管理的关键技能[3]。例如,护理人员在干预过程中指导患者如何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和适度运动,并提供实际操作的练习机会,从而增强了患者的疾病控制能力。与传统护理相比,这种干预模式更关注患者的行为实践,通过持续的技能指导使患者逐步养成健康习惯,形成更加自觉的日常管理行为,从而有效降低了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复发的风险。

此外,COM-B模型还关注患者在健康行为上的持续性。本研究中的干预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通过操作性任务帮助患者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研究表明,这种技能的练习和巩固过程使患者的行为更具持续性,干预组患者更有能力在术后长期坚持健康管理,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可视为提升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并且在患者长期健康管理方面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价值。

3.2 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本研究中,干预组在生活质量的生理和心理维度上均获得显著提高,验证了COM-B模型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有效性。COM-B模型中的“机会”维度强调提供社会支持和建立支持性环境。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庭的互动,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营造一个积极的支持环境,使患者不仅在生活上获得帮助,还在心理上感受到来自亲友的慰藉和鼓励[4]。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不仅能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他们对疾病的焦虑,还能通过外部激励来维持他们的健康行为。综合来看,这些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3.3 基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自我效能感的促进作用

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COM-B模型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其对疾病管理的信心[5]。COM-B模型中的“动机”层面通过心理辅导和动机访谈,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建立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并根据小目标的逐步达成给予患者积极反馈。这种过程不仅能帮助患者克服内在的消极情绪,还能鼓励他们逐步参与到健康行为中。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患者的自信心逐渐提升,进而形成对自我管理的正面认知。更高的自我效能感让患者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自我管理中去,进而改善术后康复效果,提升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徐智君,周清平,梁振宁,等.基于COM-B模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路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23, 39(23):3120-3126.

[2] 周丹,韩立坤,刘东明,等.基于COM-B模型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平台构建及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21, 36(2):4.

[3] 李会,李楠,董丁慧,等.基于COM-B模型的有氧运动方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J].智慧健康, 2024, 10(1):60-64.

[4] 徐智君.基于COM-B模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23.

[5] 石华歌.基于COM-B模型的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21.

南充市社科联十四五规划课题:NC24C19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