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伴随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其于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里的应用愈发广泛且深入。本文探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各环节应用,分析此类应用所带来的优势,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予以展望,旨在为电力工程领域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自动化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自动化系统;电力工程;应用
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一)电力系统监测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够借助分布于电力系统各节点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大量运行数据,诸如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等。这些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通过通信网络传输至计算机监测中心。计算机系统运用高速数据采集卡以及先进采样算法,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需经有效处理与分析,方可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有价值信息。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通过构建电力系统运行模型,能够实时监测电力系统运行状态,预测潜在故障风险。
(二)电力调度自动化
自动发电控制是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发电机组出力的自动调节,以维持电力系统频率以及联络线功率在规定范围内。计算机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电力系统频率、联络线功率等运行参数,依据预设控制策略与算法,计算出各发电机组需调整的出力值,并通过通信网络将控制指令发送至发电机组控制系统。AGC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电力系统负荷变化,确保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提高电力系统电能质量。计算机系统依据实时发电成本、负荷需求、电网约束等信息,利用优化算法(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计算出各发电机组的最优发电分配方案。通过经济调度,不仅可降低发电企业运营成本,还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三)变电站自动化
在变电站中,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各种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控制。例如,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可实现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开关设备的远程操作以及自动分合闸控制。操作人员可在变电站监控室或通过远程终端,利用计算机发出控制指令,实现对设备的精确控制。同时,自动化系统还能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如开关位置、设备温度等,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此外,对于变压器等重要设备,自动化系统可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整分接头位置,实现电压自动调节,提高电能质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监控系统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有机结合,实现对变电站内各种设备以及运行参数的全方位监控。该系统通过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变电站内电气量(如电压、电流、功率等)以及非电气量(如温度、湿度、设备状态信号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至计算机监控主机。计算机监控主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存储,通过图形化界面实时展示变电站运行状态。同时,系统具备故障报警功能,当设备出现异常或故障时,能够及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并显示故障信息,提醒运维人员及时处理。
(四)电力设备故障诊断
随着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不断增加,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在电力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利用设备运行过程中采集到的大量历史数据以及实时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建立故障诊断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学习设备正常运行与故障状态下的数据特征,从而对设备当前运行状态进行准确判断。例如,对于变压器故障诊断,可利用其油色谱分析数据、绕组温度数据、电气试验数据等,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变压器内部故障(如过热、放电等)的准确诊断。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方法无需对设备物理模型有深入了解,仅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就能发现潜在故障模式,具有较高诊断准确性与适应性。
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应用中的优势
(一)降低发电成本
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电力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设备异常与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避免故障扩大与蔓延。同时,通过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智能分析与预测,提前制定预防措施,提高电力系统抵御故障以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电力系统可靠、安全运行。例如,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故障报警以及自动控制功能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迅速做出响应。
(二)保障变电站安全运行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监测、控制以及决策。通过智能化管理,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管理水平与决策科学性,适应现代电力系统日益复杂与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例如,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调度人员提供智能决策建议,提高调度决策准确性与效率。
(三)降低运维成本
自动化系统的故障诊断以及预测功能能够实现对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避免传统定期检修的盲目性与过度检修,减少不必要检修工作量与检修成本。同时,自动化系统的远程监控以及控制功能可减少运维人员现场巡检次数,降低人力成本。例如,通过智能巡检系统对变电站设备进行远程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减少运维人员现场巡检时间与工作量。
三、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发展趋势
(一)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
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电力设备之间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为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提供更丰富数据来源。未来,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将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在电力设备上安装大量智能传感器与通信模块,实现对电力设备全方位、实时监测与控制。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的电力物联网平台,能够实现电力系统数据集中管理与分析,为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提供更强大支持。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分布式能源设备接入电力系统,实现对分布式能源实时监测与优化调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与高效利用。
(二)向分布式和去中心化方向发展
传统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通常采用集中式架构,这种架构在面对大规模、复杂电力网络时,存在可靠性低、扩展性差等问题。未来,自动化系统将向分布式与去中心化方向发展,通过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将数据处理与控制功能分散到电力系统各节点,减少对中心服务器依赖,提高系统可靠性与响应速度。例如,在分布式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中,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在分布式能源设备本地进行数据处理与控制,实现对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与优化运行,减轻主电网负担。
(三)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结合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为电力工程自动化系统提供更加直观、沉浸式操作与维护体验。在电力系统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利用VR与AR技术可实现虚拟场景建模、设备虚拟装配、远程运维指导等功能。例如,在变电站运维过程中,运维人员可通过佩戴AR眼镜,实时获取设备运行参数、故障信息等,并在设备上显示维修指导信息,提高运维效率与准确性。
结束语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为电力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分布式计算等技术不断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将朝着智能化、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分布式与去中心化以及与VR/AR技术结合等方向发展。电力行业需积极应对这些挑战,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推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与创新发展,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供应的高质量需求。
参考文献
[1]陆良.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及实际应用[J].自动化应用,2024,65(S2):4-6.
[2]李英,何述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算机实验室仪器运行自动化控制系统[J].自动化与仪表,2024,39(11):133-136.
[3]穆云龙,张军,张晨晨,王玮.计算机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24,53(1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