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湖南红色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摘要:湖南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历史见证与价值传承、精神激励与道德培育、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教育功能与育人优势等特点和价值。本文通过对湖南红色文化内涵、价值的阐述,结合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实施路径。这些路径旨在通过湖南红色文化的力量,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关键词:湖南红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
一、湖南红色文化的概述
“湖南,这片热土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的重要策源地之一,红色基因与生俱来,红色资源得天独厚。”[1]在这片土地上,无数革命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史诗。湖南红色文化,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和传承,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湖南红色文化,首先体现在其强烈的政治属性上。它承载着湘籍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这些革命先辈,如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他们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构成了湖南红色文化的核心。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政治使命和政治担当,更体现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决策部署的政治责任和政治自觉。
其次,湖南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时代特征和精神特性。其核心和本质是新民主主义以来,以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为主的湖湘精神。这种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不断融合创新,熔铸于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之中,成为当代湖南坚定发展自信的精神源泉。
再次,湖南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它是近代以来湖湘文化转型创新发展中最积极、最富成效、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化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使湖湘文化焕发出强烈的时代张力和活力,更昭示了当下只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和改革创新开放的时代潮流,实现湖湘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汇聚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磅礴精神文化力量。
二、湖南红色文化的价值
湖南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历史见证与价值传承
湖南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它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这些事迹和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通过传承和弘扬湖南红色文化,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精神激励与道德培育
湖南红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奋斗精神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像革命先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品格,都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和传承湖南红色文化,大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三)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湖南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既是承载红色传统与红色基因的天然载体,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认知优化、信念固化和行为活化等独特育人功。”[2]通过传承和弘扬湖南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这种认同和热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教育功能与育人优势
湖南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优势。它不仅可以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生动题材和鲜活案例,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还可以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实践锻炼的重要资源,帮助他们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湖南红色文化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新时代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宝贵智慧。
三、利用湖南红色文化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高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湖南红色文化的独特优势和丰富资源,探索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将湖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1.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立足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之中,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通过将湖南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革命精神等融入思政课堂,用革命英雄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例如,甘肃地区的高校可以利用甘肃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革命传统与新时代农业发展主题有机结合,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案例库,在讲述革命英雄事迹的同时,讲好新农人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定报国情怀,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彰显青春担当。同样,湖南的高校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将湖南红色文化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课程。
2.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可以在校园内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要利用革命纪念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革命旧址、伟人故居和博物馆开展体验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情理 交融、自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3]如“四史”知识竞赛、红色电影展播、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等,引导大学生在参与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红色实践,在亲身感悟中提升思想认识。如组织青年学子重走长征路、访革命旧址,用脚步丈量信仰之路,在实践体验中坚定理想信念。
3.构建校园红色网络育人机制。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高校应主动作为,顺应网络舆论生态变迁,加强红色文化网上传播,构建校园红色网络育人机制。依托“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红色文化系列宣传专栏,既可常态化推送红色历史、英模事迹等内容,也可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引导学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同时,鼓励大学生创作富有校园特色、体现红色内涵的新媒体作品,如举办短视频大赛等,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二)发挥湖南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1.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湖南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通过传承和弘扬湖南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例如,通过讲述湖南革命先烈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事迹,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从而更加珍惜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2.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湖南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学习和传承湖南红色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例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湖南的革命遗址和纪念馆,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种认同和热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3.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湖南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通过学习和传承湖南红色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通过讲述湖南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事迹,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三)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
1.联通育人主体,整合教育资源。高校应强化所有育人主体切实履行育人责任,引导专业课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各级领导干部在各自服务领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建立高校育人体制机制和责任清单,充分发挥组织、管理、课程、科研、实践等十大育人体系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形成全员合力。同时,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协同育人体系,促进三支队伍间的业务合作和育人主体整合。
2.畅通育人过程,挖掘教育深度与广度。高校应培育过程由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促使学生在实现知行合一的过程中,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行动自觉。教育过程应覆盖每一名学生及其各学习阶段,在教学科研、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同时,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探索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渠道。
3.融通育人空间,打通教育时空场域。高校应突出“小而精”的专业课堂学习空间,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利用“大而全”的课外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学习、科研、生活、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融合“广而博”的网络学习空间,连通网上网下,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实现课上课下无缝衔接。
4.变通育人载体,推进网络教育可视化。
“高校应加强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平台建设,可搭建红色文化网络育人平台,鼓励大学生开展网络自主学习。”[4]引导学生围绕理论学习、时事政治、网络热点、实践锻炼等开展讨论。推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精品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同时,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利用网络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在网络交互学习环境中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任永辉.湖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8):44-45.
[2]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132-135.
[3]田修胜,胡树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老区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以湖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06):78-81.
[4]朱海嘉,周璇.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3):48-50.
作者简介:1.田修胜,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2.田梓瑶,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项目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南红色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向”(项目编号:24A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