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临床路径的心内科教学改革对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摘 要: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的心内科教学改革对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心内科实习的21名本科生,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实施常规教学和临床路径教学,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及学习效果,以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实验操作成绩、案例分析成绩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内科教学改革中实施临床路径教学,对培养医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教学推广。
关键词:临床路径教学;心内科教学;医学生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医生对病情的准确判断、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以及患者预后的改善等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的教育模式、容易导致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固定,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医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和医疗安全的考虑,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这导致他们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限制了他们对临床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分析,也影响了他们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本研究引入心内科临床教学为例,引入临床路径教学,以分析其对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4年1月~2024年7月于我院心内科实习的21名本科生,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其中,常规组10例,实施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组11例,实施临床路径教学法,三个月后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及学习效果,以研究两种教学方法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影响效果。两组学生均为本科生,性别、年龄、入科成绩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学生均没有临床工作经验。
1.2方法
1.2.1常规组实施常规教学
带教教师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展开教学,旨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心内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2.2实验组实施临床路径教学
带教老师根据实习大纲和心内科专科特征,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
入科室当天:介绍科室、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安全知识、心内科常见疾病概述,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科室环境,了解科室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掌握医疗安全知识,对心内科常见疾病有初步认识。
入科室1~2天:通过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教授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旨在帮助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了解预后评估的重要性。
入科室3~7天:教授临床路径管理的基本概念、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路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路径,为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第2周:选取典型病例,教授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辅助检查解读(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解读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辅助检查,提高诊断准确性。
第3周:教授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护理要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心内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介入治疗方法和护理要点,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第4周:利用模拟人或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心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旨在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学会在复杂情况下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
第5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病例进行临床病例讨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临床路径管理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加深对临床路径管理的理解。
第6周:总结实习经历,撰写实习报告,进行实习考核。
1.3观察指标
(1) 通过笔试或在线测试等方式,评估两组学生对心内科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满分100分
(2)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或实际操作考核,评估两组学生在心内科护理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满分100分
(3)提供临床案例,要求两组实习护生进行分析和诊断,评估两组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决策能力。满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算,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x±s)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核成绩对比
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可知,实施临床路径教学的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实验操作成绩成绩均高于常规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T=-2.345,P=0.032)。这表明在临床路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更为显著有效。同样地,实验组的案例分析成绩均值高于常规组(68.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T=-2.987,P=0.010)。这进一步证明了临床路径教学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优势。
3结果
临床思维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信息,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的过程。心内科疾病往往病情复杂,变化迅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迅速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确保患者的安全。同时在心内科,不同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也可能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们可以更全面地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心内科教学中,常规教学注重学生对心内科疾病的基础理论学习,包括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讨论法、病例分析等方式为主,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由于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学生在面对真实临床病例时,可能会感到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临床路径教学以临床实践为导向,注重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临床路径的制定和执行,了解并掌握心内科疾病的临床路径管理。带教老师通常采用床边教学、模拟操作、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参与临床决策、分析病例和解决临床问题,可以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临床路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这对于他们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研究报告中,实施临床路径教学的实验组的理论成绩、实验操作成绩成绩均高于常规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T=-2.345,P=0.032)。这表明在临床路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更为显著有效。同样地,实验组的案例分析成绩均值高于常规组(68.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T=-2.987,P=0.010)。这进一步证明了临床路径教学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优势。
结论
在心内科教学改革中实施临床路径教学,对培养医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教学推广。
参考文献
[1] 石爽,崔倩卫,齐婷,等. 临床路径教学法用于心内科护理教学的价值评估[J]. 智慧健康,2023,9(20):208-211.
[2] 吴文君.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评价[J]. 中国卫生产业,2022,19(9):189-192.
[3] 李翠,李秀云. 临床路径教学法在心内科规范化培训护士带教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21,18(12):9-11,20.
[4] 黄家雯,郭穗萍. 分析心内科临床带教中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的效果及对学生操作水平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2021,18(35):161-165.
作者信息:吴艳民 男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