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受到广泛关注。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服务内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城乡差异明显、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提出了丰富服务内容、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多元筹资渠道等建议和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为“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现状;对策研究
引言: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延时服务是指学校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而提供的托管、辅导、兴趣拓展等服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对于减轻学生课外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优化服务的策略和措施,以期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推动“双减”政策在小学教育中的深入落实。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的现状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出,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课后延时服务的组织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部分学校对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服务内容和形式趋于单一化、娱乐化,未能充分发挥其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1]。同时,师资力量不足、场地设施限制等问题也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政策落实与家长需求间的错位,服务时间与家长接送时间不匹配,参与率偏低等现实困境依然突出。从区域层面看,城乡、校际间的服务水平差异明显。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农村和薄弱校在课后延时服务方面明显滞后,教学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的服务内容趋同,缺乏特色和创新,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学校、教师与第三方教育机构合作不深入,优质校外教育资源引入不足,服务综合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的策略
(一)丰富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后延时服务应突破单一的“托管”模式,围绕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开发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内容[2]。一方面,可以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社团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学习困难和薄弱环节,提供个性化的学业辅导和补习服务,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同时,要注重挖掘课程资源,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融入服务内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例如,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可以开设“创意美术”“机器人制作”“民俗体育”等特色活动,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创作“我的家乡”主题绘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机器人教师带领学生动手组装机器人模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体育教师传授学生踢毽子、跳皮筋等民俗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还可针对数学学困生开设"趣味数学"辅导班,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数学游戏、智力题等,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提高数学成绩。
(二)整合校内外资源,提供优质课后延时服务
学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与社区、文化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后延时服务。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开发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聘请专业人员到校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的专题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同时,学校还可与社区合作,鼓励退休教师、专业人员、家长志愿者等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例如,学校可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开展“悦读悦乐”课后延时服务项目。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精心设计阅读主题,如“科学探索”“历史寻踪”“文学之旅”等,每周安排学生到图书馆参与阅读活动。图书馆还可定期邀请作家、科学家等专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阅读和成长的乐趣。还可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协助老师管理和指导学生参与阅读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得到了提升,爱读书、读好书蔚然成风。
(三)完善课后延时服务的管理机制,确保服务质量
学校应建立健全课后延时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明确服务目标、内容、时间、人员等要素,做到规范有序、科学管理。要加强对服务过程的质量监控,建立服务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学生、家长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建立教师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3]。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家长诉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例如,学校可制定详细的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方案,成立课后服务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和教师代表为成员。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服务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还可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每学期开展2-3次教师培训,邀请课后服务方面的专家开展讲座,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管理水平。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每月通过家长会、微信群、问卷调查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征求家长意见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服务方案,提高家长对课后延时服务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四)构建多元筹资渠道,提供经费保障
课后延时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稳定充足的经费支持。学校应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多方统筹整合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课后服务专项经费,从学校公用经费中适当划拨,确保服务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可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提供资金赞助,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同时,学校还可根据家长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合理设置收费项目和标准,适度让家长分担部分费用,缓解经费压力。
例如,可采取“政府主导、学校统筹、社会参与、家长分担”的多元筹资模式,为课后延时服务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当地教育部门的支持,获得财政专项拨款;从公用经费中划拨一部分资金,设立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服务所需的设备器材和学习资料;还可与辖区内的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获得一定的资金赞助,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在多方努力下,课后延时服务的经费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参与学生人数稳步增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学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管理机制,拓宽筹资渠道,不断提升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未来,课后延时服务还需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加强部门协调,鼓励社会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只有多方合力,“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尹清扬,张志欣.“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现状调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05):138-140+151.
[2]黄慧.“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聊城大学,2023.
[3]伍强,曹瑞.“双减”政策下,在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中开展兴趣课程建设初探[J].新课程,2022,(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