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协同视角下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备受大家关注,而家校协同有助于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本文从家校协同的视角分析初中生劳动教育现在的状况及成因,以及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协同;课程设计
近年来,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指导体系日渐完备,劳动教育得到了大力推进。其中,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于初中生劳动教育规划与实施,提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构成共育合力。《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任何一方都无法单方面承担起育人的全部责任,在教育系统中,它们都是相连的子系统。家校协同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课程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和劳动观。当前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并不理想。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处在一个无序状态,各自为政,劳动教育缺乏连续性,甚至家校社在劳动教育理念上有所差别[1]。
一、劳动教育家校协同的意义
劳动教育本身重在育人,而家校协同育人则是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创新方法,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毋庸置疑,但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也非常重要,家庭应该也必须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有利于补齐单纯学校教育可能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家校沟通更加亲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孤立的关系,促进彼此联系,相互补充,推动形成多方联动的育人新局面。
二、初中生劳动教育的家校协同现状及原因
(一)家校认知存在偏差
家长方面:一是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出对学校极强的依赖性[2]。二则对于学生受教育情况关注点也比较窄,在意学科成绩,忽略品质方面的教育。三是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劳动就是指体力劳动,出于可能对传统体力劳动工作者的认知偏见,对劳动教育意义理解不够。
学校方面:尽管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劳动教育现在已经遍地开花,但仍然存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不重视,不研究,甚至不发展。许多学校虽然设置了劳动教育课,但只是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流于“表面功夫”,形同虚设[3],还是主抓学科教育,一味追求学科成绩,忽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质量大打折扣。
(二)课程设计不够合理
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学校是课程的设计者和主导实施者。当前尽管很多学校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但内容大多都还是以简单的手工劳动知识和技能教育为主,往往是局限于每天固定的值日活动、校内大扫除、参与周末家务劳动等方面[4],其中大部分还是仅限于课堂,并未实现“走出”校园,更谈不上家校联动。部分学校没有主动在课程设计上将家长这个角色引进来,我们的家长自然也就不会主动参与进来;当然,也有些学校确实考虑到了家长参与这个方面,但实际开展却流于形式,要么内容单一枯燥,导致家长没有兴趣而敷衍了事,要么过于复杂繁琐,导致家长疲于配合完成任务,产生消极情绪。在课程设计这个最初始的步骤没有经过审慎考虑、科学论证和严格把关,而是完成任务似的、简单粗暴地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最终导致劳动教育课程开展达不到理想效果甚至变味,背离了其设置的初衷。
(三)家校协同浮于形式
家校协同的劳劳动教育浮于形式,开展形式过于呆板和宽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便是家校协同形式浮于表面、针对性不强、合作形式存在五育融合片面、劳动教育内部要素理论与实践技能不匹配、技能培养针对性不强等问题[5]。学校都知道“家校协同”的重要性,家长也理解和支持“家校共育”的观念,但在实际开展中,两者的“耦合”程度还是不高。部分学校片面的追求“家长参与”,布置很多形式单一的劳动“作业”,既没有针对性,又没有可持续性,误以为这种模式就是家校协同,浮于表面,时间一长难免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能力。
(四)保障体系不够完备
劳动教育家校协同体系中的主要建立者——政府、学校、家长、教师,未发挥上下联动作用,且建立者没有充分做到为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校际资源、良好关系的构建指导、长期规划的协作实施过程[5]。制度方面,基层教育部门可能还没有及时出台劳动教育方面的指导性制度规范,部分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劳动教育组织管理制度,如果依靠“人治”,在实际操作上难免会有不规范性和随意性。资源方面,一是劳动教育人才稀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型的劳动教育教师缺口还很大,存在大量其他学科教师兼职的情况,专业性不够强,专注度也不够高,导致的教育结果当然不够理想;二是劳动资源匮乏,场地受限、教学物资不足等问题客观存在,劳动教育经费保障有限,其中尤其又以农村地区的学校更加突出,仅靠各个学校自己解决劳动教育资源保障还是存在很大困难。
三、初中生劳动教育家校协同建议优化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转变思想观念
过去我们衡量一个学生“好”或“坏”的标准往往只是学科成绩,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认识到,成绩只是孩子一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学生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政府层面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协作配合。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探索建立劳动教育评价实施策略,推行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来规范和评价劳动教育[6]。增加劳动教育评价权重,在升学、就业等方面有所体现,以此促进大家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
(二)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劳动能力是对孩子未来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能力,作为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家长如果可以深度参与学校劳动课程的设计,那么学校的劳动课程将会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家校协同的意义也更加凸显。同时,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中,不应局限于做家务等传统的劳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跟随时代而变化更新的,大家喜闻乐见、能够激发兴趣的等等。学校应定期和家长进行沟通,采用多种方式搭建劳动教育家校沟通平台,增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劳动教育家校合作实效[7]。家长应该积极配合,集思广益,共同促进劳动教育家校共育课程更加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针对性更强,教育成效更明显。
(三)加强人才培养助力劳动教育
加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增加相应的培养专业,深刻把握劳动教育的学科交叉属性,科学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多的劳动教育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各学校应该加强对已有劳动教育老师的培训,特别是跨学科老师,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劳动教育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四)积极开发家庭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家校协同
我们不仅要注重学校劳动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同时要深入开发和挖掘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学生家长可能带来的多元性资源不可忽视。家长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劳动实践引导,可以是家务劳动,也可以是工作劳动或者公益服务劳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体会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孩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
(五)完善劳动教育组织管理制度加强政策资金倾斜
教育主管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在充分征求学校、家长、学生等方面意见后,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家校协同政策并监督实施,促进劳动教育家校协同体系建设。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地方特色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家校协同模式,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教育主管部门监督政策实施,同时对当地学校劳动教育进行评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整改。同时,地方财政应匹配发展劳动教育相应的资金,帮助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学校发展劳动教育,改善学习环境,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唐文. 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系统探索——基于协同学视角 [J]. 林区教学, 2023, (07): 103-108.
[2]马军祥.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甘肃教育, 2022, (16): 42-46.
[3]程婷婷,马艳春.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现状及对策 [J]. 文教资料, 2021, (14): 163-164+98.
[4]黄陈辉,王敏. 新时代初中生学校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J].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2, 38 (04): 73-77.
[5]赖锦华,唐倩英,杨明霞. 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协同的路径探究 [J]. 甘肃教育, 2024, (01): 33-38.
[6]周鸿. 初中生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综合评价监测数据的分析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1, (10): 11-21.
[7]徐静. 提升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成效的策略探索 [J]. 成才, 2023, (08): 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