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数智赋能:中等职业学校智慧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与实践

穆雪 姜国兴
  
文理媒体号
2025年12期
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建筑作为现代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正在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智慧建筑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产教融合是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探讨了在数智赋能的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构建智慧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智慧建筑领域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通过分析当前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现状,提出了智慧建筑产教融合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旨在为行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推动智慧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数智赋能,智慧建筑,产教融合,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共同体构建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正在快速发展。智慧建筑以其智能化、高效、节能的特点,逐渐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主流趋势。为了适应智慧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备智能化设计与施工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行业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正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

一、智慧建筑与中等职业学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分析

1.智慧建筑的发展趋势与技术特点

智慧建筑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和网络系统,提升建筑的智能化水平。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成为智慧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BIM技术使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更加精细化和高效。通过创建数字化模型,建筑各个环节的工作能够提前预测、协调,减少工程失误。物联网技术赋予建筑系统更强的感知与响应能力,建筑内的各类设施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智能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建筑物可以自主调节能耗、温湿度,提升使用体验和节能效果。以某公司为例,该公司应用BIM技术完成了多个智慧建筑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利用BIM技术进行3D可视化设计、进度管理、成本控制和施工模拟,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2.中等职业学校与智慧建筑行业的合作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在智慧建筑人才培养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学校已开设相关课程,如BIM技术应用、智能建筑系统维护等,但大多数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课程设置过于传统,缺乏对新兴技术和行业需求的及时响应。教师多来自传统建筑专业,实践经验和技术知识更新滞后,难以满足智慧建筑快速发展的需求。以某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智慧建筑领域的课程体系较为基础,虽然设置了BIM课程,但课程内容多集中于软件操作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系统集成、数据分析等更为综合的技能。虽然学校与一些建筑企业有合作关系,但实际合作主要停留在校外实习环节,缺乏深度的产业融合和技术更新。这种情况下,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脱节。

3.智慧建筑产业与教育合作的优势与挑战

智慧建筑产业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具有显著优势。首先,企业能够提供最新的技术和设备,确保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接轨。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可以将企业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技术挑战。其次,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获得更符合其需求的技术人才,提高员工的培训效率。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企业的参与度不够。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主动性,只关注短期的劳动力需求,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深度。其次,技术更新速度过快,学校课程体系的更新滞后,无法及时响应行业的变化需求。企业与学校在课程设计、教材更新等方面的合作尚显不足,导致教育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二、数智赋能下的智慧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与实践

1.数智赋能下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数智赋能的核心是将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应用于教育过程,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智慧建筑领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需要依托这一框架,通过数字平台和智能系统支持学校和企业的互动。BIM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是这一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BIM不仅提供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全程数据支持,还能够通过智能化的教学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大数据平台的引入,可以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流更加便捷,学校能实时获取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为课程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依据。

2.智慧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在数智赋能的背景下,智慧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不仅仅是理论框架的落实,还需在具体的教学和项目实践中找到可行的操作模式。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应从课程设计、教师培训、实践教学等方面展开。在课程设计上,学校应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增加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建筑相关内容。企业可以参与课程内容的编写,提供行业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行业的贴合度。

3.智慧建筑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保障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企业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更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共同推动者。为了确保长期合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明确的合作协议,制定具体的合作框架和目标,涵盖课程开发、教学设备、实习实践等多个方面。同时,双方还应设立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反馈合作过程中的问题,保证合作的持续性和高效性。

结论

智慧建筑领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通过数智赋能的方式,能够有效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对接。BIM技术、大数据平台及智能化教学模式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帮助学生掌握了最新的行业技术与实践能力。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课程内容、教师培训、实践环节等方面得到了持续更新和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尽管当前产教融合还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企业参与度不高、技术更新速度快、课程设置滞后等问题,但随着智慧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会更加紧密。学校不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还需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确保教育质量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

参考文献

[1]李伟. (2020). 智慧建筑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建筑技术开发》, 47(5), 115-120.

[2]高丽. (2019). 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40(3), 56-62.

[3]赵云. (2021). 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 29(7), 98-103.

[4]李光. (2022). 数智赋能下的建筑学科产教融合路径探索. 《高等建筑教育》, 43(4), 72-7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