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古诗文美德教育中的思乡思亲情感培育与初中生情感认同研究

石星原
  
文理媒体号
2025年17期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东环校区) 5410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古诗文美德教育中思乡思亲情感元素对初中生情感认同的培育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古诗文中思乡思亲的情感特征,探究了这些情感在初中生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并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古诗文教育;思乡思亲;情感认同;初中生;美德教育

引言

思乡思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情感元素,也是古诗文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的深情等待,到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沉思念,再到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思乡思亲情感始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内涵之一。这些蕴含深厚情感的古诗文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的宝贵资源。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情感世界日渐丰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面临着情感困惑和价值选择的挑战。如何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健康的情感认同,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一、古诗文中思乡思亲情感的内涵与特征

(一)思乡思亲情感的内涵

思乡思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体验,它不仅仅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归属。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人们一旦离开家乡,就意味着与亲人长期分离,甚至终生难以再相见。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了思乡思亲情感更为深刻的内涵。

从本质上看,思乡思亲情感包含了对家庭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对故土的依恋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种情感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伦理、注重血缘关系、强调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诗文中思乡思亲情感的特征

1.真挚深沉性

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大多发自肺腑,真挚深沉。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简单直白却字字沉痛;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寥寥数字却道尽战乱年代对家人深切的牵挂。这种情感表达不加雕饰,却能直抵人心。

2.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思乡思亲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但在古诗文中又展现出鲜明的个体特色。如李白的思乡充满浪漫色彩,杜甫的思乡则饱含家国情怀,陆游的思乡则融入了爱国忧民的情怀。这种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使得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具有广泛的共鸣性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3.情感与理性的交融

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并非单纯的感性宣泄,而是情感与理性的交融。许多诗人在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时,往往融入了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思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不仅是对友人的思念,更是对人际关系的理性认识和豁达态度。

4.寓情于景的艺术表现

古诗文通常采用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如李白《静夜思》中的“明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是借助自然景物来寄托和表达思乡之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远,艺术感染力更强。

二、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与思乡思亲情感教育的契合性

(一)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感丰富而波动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情感体验日益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偏激、冲动等情况。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被理解和认同。

2.自我意识增强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开始注重自我形象,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开始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观念,但往往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

3.情感需求多元化

初中生的情感需求日趋多元化,既需要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也渴望同伴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对社会认同和自我实现也有着强烈的渴望。

4.情感表达能力有限

尽管初中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有限,往往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出现情感压抑或不当表达的情况。

(二)思乡思亲情感教育与初中生发展需求的契合性

1.满足情感共鸣与认同需求

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与初中生的情感体验有着天然的契合点。初中生虽然大多未经历远离家乡的体验,但在校园生活中也会有思念家人、向往家庭温暖的情感体验。古诗文中真挚的思乡思亲情感能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满足其情感认同的需求。

2.提供情感表达的范式

古诗文中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为初中生提供了情感表达的范式。通过学习古诗文,初中生可以借鉴诗人的表达方式,学会更加准确、丰富、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3.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

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伦理道德意蕴和价值观念,如孝悌之道、家国情怀、民族认同等。这些价值观念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有助于引导初中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4.培养文化认同感

通过学习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初中生能够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文化自信。

三、古诗文思乡思亲情感教育与初中生情感认同的培育策略

(一)精选教学内容,分层设计教学目标

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应精心选择古诗文教学内容,避免内容过于晦涩难懂或情感过于复杂深刻。可以选择情感表达直接、意象清晰、主题明确的作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同时,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对于初一学生,可以侧重于情感体验和共鸣;对于初二学生,可以加强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三学生,则可以深入探讨思乡思亲情感背后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

(二)创设情境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如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重建诗歌创作背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诗人的心境;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思乡思亲体验等。此外,还可以组织集体朗诵、诗歌吟唱等活动,通过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激发情感共鸣。

(三)深入解读文本,把握情感特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把握古诗文中思乡思亲情感的特质,可以通过分析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探讨诗歌中思乡思亲情感与爱国情怀、友情、亲情等情感的交织关系,以及比较不同诗人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异同来理解个体差异和时代特征;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文本解读,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古诗文中的思乡思亲情感,进而促进自身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活动,内化情感体验

为了使学习效果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拓展延伸活动,帮助学生内化情感体验。如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模仿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创作表达自己思乡思亲情感的诗歌或散文;开展主题班会,围绕"我与家人的故事"等主题进行交流分享;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探访敬老院、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将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与个人情感体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对思乡思亲情感的真正理解和内化。

(五)建立评价机制,促进情感成长

为了全面评估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情感成长,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对古诗文中思乡思亲情感的理解程度、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价值观念的形成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多元化手段,如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评价过程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避免简单化、标准化的评判,为学生的情感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亚萍.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深度阅读的教学实践[J].品位·经典,2024,(23):147-151.

[2]黄若兰.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J].嘉应文学,2024,(22):166-168.

[3]郭梅凤.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J].教师,2022,(34):24-2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