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构研究

张子璠
  
文理媒体号
2025年17期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上海市 201815

摘要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接受角色,而人工智能的介入正在重塑这一关系,使其更加互动化、智能化、个性化。本文从AI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和客体(受教育者)的影响出发,探讨AI如何重构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人工智能赋能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与挑战。最后,提出优化AI应用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教育智能化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重要环节,正在经历由传统单向传授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学习模式的变革。AI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方式,还深刻影响了教育主体(教师)与客体(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者。而在人工智能的介入下,教师的角色正在向引导者和支持者转变,而学生则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和个性化学习机会。这一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有必要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重构。

二、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教师的角色和功能。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逐渐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AI能够处理大量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借助AI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例如,通过AI学习分析系统,教师可以识别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精准的思政教育策略。

(二)教育方式的智能化

AI赋能的智能教育平台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教学,例如智能推荐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此外,AI技术还能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思政教育体验。例如,通过AI打造的红色文化虚拟展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三)教师工作模式的优化

人工智能可以承担大量重复性教学任务,如批改作业、整理学习数据、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等,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高阶教学设计和深度互动上。例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AI系统可以自动批改学生提交的思想政治论文,并提供智能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三、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影响

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教育者的角色,也使受教育者(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和学习模式发生变化。

(一)学习模式的个性化

AI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和知识储备,推送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智能学习平台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推荐不同深度的思政课程,使学习更加个性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路径,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二)思政教育互动性的增强

传统思政教育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性较低。AI可以通过智能对话系统、虚拟教师、在线问答平台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例如,AI智能问答系统可以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此外,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系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思想动态,进而进行精准引导。

(三)思想认知的多样化影响

AI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学生能够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智能搜索引擎等多种渠道获取思想政治信息。这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和误导。例如,AI算法推荐可能推送偏激或错误的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此,如何合理利用AI技术,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四、人工智能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机制

AI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向智能互动、精准引导、个性适配的方向发展。

(一)智能互动:增强师生交流

AI的智能化互动功能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之间的沟通。例如,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AI聊天机器人可以实时解答学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疑问,提高学习效率。此外,AI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情感分析等技术,判断学生的学习情绪,帮助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支持。

(二)精准引导:实现定制化思想教育

AI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能够基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精准推送适合的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的阅读习惯、课堂参与度、社交媒体动态等数据,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思政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个性适配:构建因材施教的学习环境

AI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节奏、知识掌握情况等因素,自动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例如,AI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调整课程内容,并提供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学习路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

五、优化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但仍然面临伦理风险、信息安全、教育公平性、师生适应能力等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发挥AI的优势,必须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以确保其有效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一)构建伦理治理框架

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采用加密与去标识化技术保障学生隐私。通过算法审计消除训练数据偏见,设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筛选标准,防范信息茧房效应。制定AI伦理指南,规范教育场景中的算法应用边界。

(二)强化教师数字能力

开展AI教学工具应用培训,提升教师数据分析与智能平台操作能力。推动跨学科团队建设,联合计算机专家开发思政教育专用系统。设立智能教学实验室,开展人机协同教学模式验证。

(三)创新人机协同机制

部署智能助手进行学情动态分析,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开发融合情感识别与语义分析的评测系统,构建多维评价模型。运用VR+AI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通过历史场景模拟增强理论认知。

(四)优化智能推荐系统

建立价值观导向的内容分发机制,结合学生兴趣图谱定制学习路径。实施智能舆情监测,实时分析网络讨论数据,辅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

六、结论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AI的智能互动、精准引导、个性适配等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高效和个性化。然而,AI技术的应用仍面临一定挑战,需要在伦理监管、教师培训、人机协同等方面加以优化,以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程仕波,余扬扬.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测方法发展的技术向度[J].教育评论,2025,(02):47-56.

陈玲,张潮.ChatGPT大语言模型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应用与原则遵循[J].语言与教育研究,2025,9(01):39-44.DOI:10.13953/j.cnki.syjyyj.2025.01.001.

高仓健,贝静红.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逻辑、风险与回应[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5):91-97.DOI:10.16297/j.nuaass.202405011.

[1]赫鹏飞,刘建军,李汉超,等.人工智能语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5):197-199.

作者简介:张子璠(1996年2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济南市),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管理、公共管理、教育心理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