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基于部编教材的小学语文"读写共生"实践研究以第二学段习作教学为例

雷海莉
  
文理媒体号
2025年23期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高新第九小学

摘要:本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导向,紧扣部编版教材"人文素养"与"语言能力"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小学第二学段"读写共生"教学模式。通过解构教材单元编排逻辑,设计"阅读输入-思维转化-写作输出"三阶实践框架,融入过程性评价与生活化情境创设,有效破解学生写作畏难情绪与内容空泛问题。实证研究表明,该模式使实验班级习作优良率提升 27%,89%学生建立起"以读促写、以写固读"的良性循环,为落实双减政策、实现课堂提质增效提供可复制范式。

关键词: 习作教学;部编版教材;双减;读写融合;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依据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观察世界、自由表达"的要求与当前学生写作困境形成鲜明反差。部编教材虽通过"精读导学—例文示范—习作实践"的单元闭环设计体现读写融合理念,但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读不透、写不动"的症结。究其本质,传统教学将阅读定位于文本解析,写作简化为技法训练,割裂了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内在关联。双减政策的深层价值恰在于此——通过重构教学范式,将机械练习转化为思维进阶,使写作成为学生情感表达的自然延伸。

理论层面,本研究以"具身认知理论"突破读写转化的机械模仿桎梏,强调身体感知与语言表达的交互作用:当学生通过《荷花》观察花瓣纹理时,触觉体验将转化为"丝绸般柔软"的比喻;当《肥皂泡》的吹泡泡活动激活视觉记忆,"颤动的光影"便成为习作的鲜活素材。同时,部编教材选文的"教学化改造"特征为读写共生提供天然土壤,如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中,《守株待兔》的留白式结尾实则为续写训练预留接口,《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形式可直接迁移至《编写童话》习作。

二、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

对区域12 个四年级班级的追踪调研显示,当前习作教学存在三重断裂:其一,教材资源与生活经验的断裂,58%学生表示"写作时总在编造没经历过的事";其二 ,阅读策略与写作方法的断裂,教师对《爬山虎的脚》的教学多止步于叶圣陶观察顺序的讲解,却鲜少引导学生迁移"动态连续观察法"至《绿豆生长日记》;其三,写作动机与评价反馈的断裂,72%学生的习作本仅有教师批改痕迹,缺乏同伴互评与迭代修改空间。

深层归因指向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缺失。部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连续观察"单元本可成为跨学科实践的绝佳载体,但实际操作中,科学课的植物栽培与语文课的观察日记往往各自为政。再如教材设置的"交流平台"栏目,本应承担读写策略总结功能,却常被压缩为知识点背诵环节。更需警惕的是,部分教师为迎合"减负"要求,将单元习作简化为套路化提纲填空,这种"去过程化"的教学反而加剧了学生的表达焦虑。

、实践策略与创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读写共生"模型从时空维度重构教学流程:纵向贯穿"预写作—写作—后写作"全过程,横向融合"课堂、校园、家庭"多场景。在《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单元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开展"校园色彩采集"活动,用手机拍摄晚霞映照的教学楼、雨滴悬挂的蜘蛛网等意象,同步阅读教材课文《金色的草地》与拓展文本《森林报》,构建"视觉意象—文学意象"的转化通道。继而通过"五感魔方"工具(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心觉)将观察所得具象化,最后以"校园诗意明信片"形式完成写作输出,优秀作品通过学校官方抖音号传播,获得超过2000 次点赞互动。

思维支架的搭建呈现梯度化特征:初级阶段借助《荷花》课后"记录植物朋友"任务单,提供"外形—习性—故事"的观察框架;中级阶段使用《麻雀》课文的"细节放大镜",训练学生捕捉"老麻雀炸起羽毛的弧度"等动态瞬间;高级阶段则借鉴《故事二则》的叙事逻辑,引导创作《班级人物连环画》图文集。特别在评价环节,研发的"北斗七星评价量规"从"选材独特性""细节饱满度""情感真挚性""语言表现力""结构完整性""创意附加值""修改成长值"七个维度实施动态评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评价坐标系中找到自身定位。

四、成效评估与反思展望

经过三轮行动研究,实验班级呈现出三大转变:从"怕写"到"乐写",学生自发组建"校园小记者团",在运动会、读书节等场景中主动记录见闻;从"仿写"到"创写",在《二十年后的家乡》习作中,35%学生突破教材提示框架,创造出"生态浮岛社区""全息教室"等未来图景;从"独白"到"对话",通过班级公众号的"写作树洞"栏目,学生习作获得家长、校友等多维度反馈,某篇《爸爸的烟味》因真实刻画亲子关系引发家校共育讨论。

研究同时揭示出深层挑战:首先,读写共生对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警惕"为结合而结合"的形式化倾向;其次,生活化素材库建设需要家校社协同,如何将"超市采购清单""地铁播报词"等非典型文本转化为教学资源仍需探索;最后,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存在双刃剑效应,需建立防止技术异化的保障机制。后续研究将着力开发"读写能力发展图谱",借助AI 技术实现个性化诊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精准支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曾令红.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5,(02):39-42.

[3] 朱晓芳.读中学写读写共生——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J].名师在线,2024,(31):64-66.

[4] 李惠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例谈[J].基础教育论坛,2024,(19):47-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