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教学的传承实践研究

马山雪 周莉婷
  
文理媒体号
2025年27期
1.沈阳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2.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硕士研究生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本研究围绕古诗词与音乐融合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深入探寻其在初中音乐教学场景下,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古诗词歌曲蕴含深厚文化价值与育人价值,既是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又是融合文学、音乐、美育的跨界教育资源。针对现行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困境,可从课程资源、教学策略、跨学科协同等多方面探索解决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文化素养和情绪经验,构建审美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综合课堂,为初中音乐教学改革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初中音乐教学;传承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古诗词歌曲这一兼具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独特资源,成为初中音乐教学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理想切入点。将古诗词歌曲融入到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以“古诗新曲”的形式让经典作品与现代音乐相碰撞,让学生汲取经典诗词的营养,在音乐实践中进一步推动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一、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现状剖析

(一)教材内容梳理

据调查,目前初中音乐教材各地版本均有差异,有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多个版本,但其中关于古诗词的内容篇幅都较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册中只有两首古诗词歌曲《沁园春·雪》《阳关三叠》,“人音版”教材内容丰富,但未曾出现有关古诗词歌曲的内容,苏科版音乐教材中有《游子吟》《长歌行》《江南好》《忆江南》。大部分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歌曲类型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改编曲目,对于其他朝代以及不同地域特色的古诗词歌曲涉及较少。

(二)教学实践中的主要困境

通过了解古诗词歌曲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发现当前音乐课堂存在以下困境。首先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初中音乐教师对古诗词文化知识的探究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内涵,因此无法将古诗词中隐藏的深意讲授给学生,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在音乐教学技能上,一些教师对古曲和传统乐器也了解得比较少,对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表现技巧把握不够准确,难以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演唱指导。其次教学方法单一,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 “教唱” 模式,即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对于古诗词歌曲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挖掘和展现。

二、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的传承实践策略探索

(一)开发课程资源

(1)教材歌曲的深度解析(如《沁园春·雪》)

古诗词歌曲饱含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育人价值,通过深度挖掘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联,使学生以吟唱的方式感受歌曲内涵。以教材中的《沁园春·雪》为例,从音乐层面,教师不仅要讲解其旋律中运用的民族音乐元素,如五声音阶与四度跳进旋律的巧妙组合所营造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的壮阔景象;还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原诗与歌曲的情感递进关系:音乐通过速度渐快(Andante→Allegro)、力度增强(p→f)的设计,强化了诗词从写景到抒情的层次变化。从文学角度,可结合毛泽东创作背景(1936 年红军长征胜利后的乐观主义精神),分析诗句中构建的"冰雪-山河-人物" 三重意象空间,并通过作品的结构与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词作超越时空的豪迈气概。

(2)地方特色古诗词歌曲挖掘

各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将当地剧种引入中学校园文化生活,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适合他们学习的古诗词,结合该剧种唱腔唱段,进行再创作和表演。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为学生演唱并讲解地方特色古诗词歌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推动本土文化合理融入音乐课堂。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地方特色古诗词歌曲的采风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本地传统的音乐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领会古诗词歌曲的丰富内涵,进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二)创新教学策略

(1)"诵-唱-创"三位一体教学法

首先,“诵”,即引导学生进行有节奏的读诗。通过播放演示音频,先指导学生准确发音、掌握正确的节奏感,再根据个人理解调整声音的表现方式,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让学生反复朗诵后,再进行小组讨论,重点解析诗词形象意境与情感表达的声音处理技巧。接着,“唱”,即对学生进行歌曲教唱。在对诗词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加入钢琴旋律进行跟唱练习,平稳过渡到完整歌曲的演唱,用歌声进一步表达诗词情感。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是根据诗词意境编配新的主题旋律,也可以按照一定的主题和要求,进行节奏、旋律短句、和弦的编创,或者创作与诗词相关的舞蹈、绘画、舞台剧等。

(2)情境化教学实践(角色扮演/诗词画创作)

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如在学习《游子吟》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游子、慈母、

琴师等角色,通过表演慈母送别的故事情节,同时播放《游子吟》的歌曲,有助于学生在设定的场景中还原歌曲所描述的画面,更直观得理解、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此外,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高质量音频和视频材料,让学生通过感官的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艺术魅力,使古诗词歌曲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开展故事主题的绘画活动,引导学生用绘画语言(构图、色彩、造型)转化诗意,让学生发挥创意,将古诗意境转化为视觉艺术。比如学习《沁园春·雪》,学生通过绘画展现出壮阔无垠的北国雪景图,再结合歌曲演唱,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强化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3)数字技术赋能(AI编曲/虚拟现实场景)

利用AI编曲软件,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想法和古诗词的情感和节奏特点,自主创作音乐。例如,学生输入《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词内容,AI软件可以根据个人指令删选出适合的音乐风格,生成相应的音乐框架,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古诗词歌曲。还可尝试开发虚拟现实课程,带领学生“穿越”到古代的场景中,亲身体验诗人在创作时的心境,为学生营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如在学习《渔舟唱晚》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夕阳西下、渔舟归来的太湖湖面,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聆听古诗词歌曲的意境,提升学习效果。

将古诗词歌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尽管当前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但通过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创新教学策略以及加强跨学科协同等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歌曲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文化认同感,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探索更多创新性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潘小艳.美育视角下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学),2022,(05):131-133.

[3]王秀梅.以美育美,丰厚音乐欣赏教学[J].四川教育,2022(15).

[4]钟欣怡.汲经典诗词之美,扬传统文化之风——古诗词歌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百花,2023,(10):70-72.

[5]刘进梅.让古诗词歌曲“盛开”在初中音乐课堂[J].教育界,2023,(11):50-52.

[6]刘芳.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古诗词歌曲教学的设计[J].琴童,2024,(23):48-5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