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非遗跨学科融合:中学美育浸润课堂的创新实践与探索

丁蕾
  
文理媒体号
2025年40期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21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学美育课堂的跨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通过阐述非遗与美育融合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结合具体的跨学科融合实践案例,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分析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非遗,跨学科,美育浸润

一、引言

在国家推进美育改革、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资源融入中学美育课堂,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非遗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审美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育价值。然而,当前中学美育课堂在非遗资源的利用上存在资源转化机制模糊、课程设计缺乏结构性、课堂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因此,探索非遗与美育的跨学科融合,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路径,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遗与美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政策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美育教育,强调通过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同时,“双减”政策的实施为美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要求学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美育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二)教育价值

非遗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育价值,能够为中学美育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通过非遗与美育的融合,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的艺术形式和技艺,还能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非遗资源的多样性和互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非遗与美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跨学科融合理论

跨学科融合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整合在一起,以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教育模式。非遗与美育的融合是一种典型的跨学科融合实践,它将非遗资源中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元素与美育课程中的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美育浸润理论

美育浸润是指通过系统的美育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其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美育浸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感官协同和多种途径并用的教学策略,营造具有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自主感受、探寻、领悟和创造美的内在潜力。非遗资源的丰富性和互动性为美育浸润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和情境。

四、非遗与美育融合的实践案例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非遗与美育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目标包括:

了解非遗资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掌握非遗资源中的艺术形式和技艺;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围绕非遗资源展开,涵盖传统音乐、戏剧、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多个领域。具体课程内容如下:

传统音乐:如江苏民歌、昆曲等,通过欣赏、演唱和创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戏剧:如京剧、越剧等,通过观看演出、学习表演技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戏剧艺术的特点。

民俗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通过组织节日庆祝活动、制作传统手

工艺品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民俗文化的乐趣。

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陶艺等,通过实际操作和创作,让学生掌握民间工艺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方法

1.沉浸式体验

通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统技艺课堂实操以及节庆场景再现等手段,让学生切实体会非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例如,邀请剪纸艺术家到校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学习剪纸技巧,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2.艺术创新转化

鼓励学生用非遗元素进行现代演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例如,结合学校的陶艺社团,创作校园主题的艺术作品;将地方民歌改编成符合校园文化或学生学习生活的版本,进行演唱和表演。

3.文化探究融合

依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精神特点,整合多学科知识开展跨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与情感联系。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博物院,了解江苏地区的历史文化,结合语文、历史等学科知识,撰写参观心得和研究报告。

(三)评价体系

1.评价指标

评价体系从“沉浸体验-认知理解-审美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全面监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成长特点。具体评价指标包括:

沉浸体验:学生参与非遗活动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

认知理解:学生对非遗资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审美表达:学生在艺术创作和表演中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2.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深度访谈、学生作品展示等,全面掌握教学执行过程中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方法,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五、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挑战

1. 资源转化机制模糊:非遗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其在教学中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部分教师对非遗资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

2. 课程设计缺乏结构性:非遗与美育的融合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部分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缺乏系统性和结构性,导致教学内容零散,教学效果不理想。

3. 课堂评价标准不统一:非遗与美育融合的评价标准尚未统一,部分教师在评价中缺乏明确的指标和方法,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无法有效指导教学。

(二)应对策略

1. 加强教师培训: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教师对非遗资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帮助教师掌握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2. 优化课程设计:建立跨学科教研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方式,优化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结构性。

3. 完善评价体系: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通过非遗与美育的跨学科融合,探索一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文化认同的新路径。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在非遗与美育的融合中获得全面的发展。未来,我们将在更广泛的区域和学校中推广这一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