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课堂教学路径探索
——以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为例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课堂教学路径探索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作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相对于思政课程而言,其旨意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本文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为例,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课堂教学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课程思政;合力育人;课堂教学路径
一、引言
思政课堂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需求,旨在知行合一、和谐统一。本文以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为例(思维构建如下图),正是通过关联课堂与生活、融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思政元素,创设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探索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这意味着初中学校要重视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模式,发挥全课程的思政作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本文课例结合当下热播剧《狂飙》设计本框题的总议题——透过品尝权利义务的味道自觉“依法履行义务”,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育人元素,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初步树立依法履行义务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一是有效转变师生教学观念。课堂与生活是可以融合互通的,通过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课堂教学路径有利于更新广大师生固有的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只有共同参与才能共鸣,师生的互动是教学和谐统一的最佳状态,老师带动学生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加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爱;对于学生有想法有感悟的情景问题,老师正确引导,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作实时点评、引导、表扬,学生的信心油然而生。笔者结合课程与生活的融合性,采用问题设问或划关键词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点到面,学生通过自主评价、相互评价,个人构建、小组交流,合作完善,随后老师选取代表作品在班上展示,被展示的学生得到肯定与欣赏,精神上备受鼓舞,同时也带动更多的同学争取表现,进而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师生互动教学,既锻炼了语音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学习。
二是实现“将每堂课变成育人课”目标。通过开展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德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创新研究,挖掘其他课程或生活中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等资源,创新多个视角、多个维度的课程思政教学应用及评价,例如在课堂中启发学生思考《狂飙》高启强的人生,进而品味“权利义务的味道”,深度剖析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理论知识生活化,让生活知识化,在探究法治知识中理解权利义务相统一,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理解,培养法治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此模式有利于调动各门学科老师开展德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教师教学的内驱力和发展力,改革课堂教学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将每堂课变成育人课”。
三是进一步推动我校育人高质量发展。在课例中通过以案说法——感真味“享权利,担义务”,看变味“违法者,须担责”,学生能根据宪法和法律的相关规定分析真实案例,识别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剖析“法定义务须履行,违反义务须担责”,崇尚法治精神,增强义务的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逐步形成社会责任感;通过释法明理——析“真味——变味——回味”,尝权利义务的味道,学生辨识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增强公民权利意识以及法治和义务观念,养成法治思维和形成守法习惯;通过理性看法——探回味“依法律,正行为”,回真味“权利义务相统一”,学生概述并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及其意义,感悟权利义务相统一,增强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运用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知识解决问题,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践行法治精神。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探索路径
课程思政对于初中生来说,基础在于做人,即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探索中,我们应立足于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寻求最有效的研究路径和策略。
(一)构建“大德育”理念,发挥课程立德育人作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其它课程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传统文化、人文关怀等,探索建立可操作的合力育人课堂,如下图:学生是新知的发现者,尝试是最好的实践体验。笔者深信,只有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指导性,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老师采取议题式教学,结合新时代的红色文化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真实的社会情境角度进行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
(二)树立“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学观念,提升合力育人高质量发展。通过反思各学科融合思政元素的应用,建立多个视角、多个维度的考核方式,在学科教育中将德育一体化落到实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 的教学质量,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课堂是学生展现才能、激发学习潜能的主阵地,教师善于挖掘和释放学生求真求学的天性,就是开启智慧课堂的重要之举。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中,笔者注重学情——八年级学生法治理论知识薄弱且对真实生活中的法治案例较感兴趣,结合热播剧《狂飙》高启强的人生,让学生的评价动起来,并采取议题式教学(如下图),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素材,让学生有内容可议,有能力去议,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以议促学,以学促评,真正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议学情景上,教师通过挖掘时政热点或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给学生体验的空间,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探索和交流,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多参与反思,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这既突显了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特征,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赋予了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践行“教学评”模式,发挥立德树人协同效应。通过改革“学科教学”向“学科+德育”转变,探索初中德育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利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对考核结果进行整合,促使各学科教师在常规备课时,重视德育目标设计,研究制定各学科学期价值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学科价值教育评价标准。在学科大情景下创设真实的时政情景或生活情景,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性;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性;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在“透过品尝权利义务的味道自觉‘依法履行义务’”一课中,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如下图所示:
本课基于情景、基于议题活动,呈现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掌握的方法,学生由“以案说法——释法明理——明理看法”深度理解 “真味——变味——回味”到“探究权利义务关系,价值提升”,最后通过“思维构建,总结反思”的活动环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让学生在进阶设问中归纳学科知识,旨在以探究和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迁移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充分让学生理性认识法治精神、权利义务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树立宪法法律视角下的权利义务观念,崇尚和弘扬法治精神。与此同时,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德育专题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环境,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模式在于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德育课程常规化、生活化,凸显“道德人”的培养,其真正意义在于让每一个学生成为道德人。透过此课例学生渐渐从认识到认知再到认同,最后回归到对学习和生活的落实认定。综上所述,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课堂教学路径的重大意义及其策略突出了育人导向,推进了素质教育,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01.
[2]张云平.构建新结构教学评框架 有效反思和改进学习测评.课程教材教法.2021.6
[3]郑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18(15):18-19.
[4]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9-03-19(1).
[5]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
[本文是广州市第三届“百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德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94)和广州市增城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德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20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