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标视野下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初中阶段学生处于思维发展和价值观建立的重要时期,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具有哲思性、启发性,弘扬人性真善美的文化元素。新课标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实现全面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引言
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传统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教育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撷取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思想境界。此外,这些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思想行为、处事态度息息相关,强化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融合,可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人生态度、思想行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一、新课标视野下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情操,陶冶情趣
中华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华人民的精神、思想、情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新课标指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中侧重点,文化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是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新课标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助于丰富学生精神和情感世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样式和类型,为学生思想认知和情感道德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认知方向和思路,学生在建立价值观、世界观和发展观的过程中能够在认识定势和惯性等的引领下做出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和取舍。再者,新课标同时也提出初中语文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在建立价值观的过程中以传统文化中思想元素为指导,有助于在具体的行动和生命实践中提升自我意识,完善道德认知。
(二)提升素养,发展情感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学生处于思维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不清晰,处在角色认同的混乱局面。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真善美的元素渗透到语文课堂中,有助于学生对丰富的传统文化样式展开深入理解,能够获得积极、正面、向上的情感体验。语文学科中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元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不断得到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会产生新的认知,对自身行为、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辅助教学,升华内涵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师要以新课标育人理念为指导,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时实施方法等方面展开教学创新。新课标视野下,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从不同思维视角理解、体会语文知识点,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信友善、先公后私等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这些元素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为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二、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趣味性语文课堂
中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从趣味性元素的融入作为教学切入点,创设真实且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工具性价值。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最有效的驱动力。设计饱含趣味性元素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认知能力也会随着自身对所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不断提高。再者,构建趣味性课堂也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枯燥单一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作者从景色、植物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描述了“春”的特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渗透与春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与春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比较多,从节日的角度来看,有春节、元宵节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以朗读、课堂剧表演的方式表达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元素。例如,春节期间要拜年、走亲戚,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民间还会自行组织“春社”等传统文化活动,以表达过春节的高兴、合家欢聚的喜悦之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渗透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踏春、春游等活动,将语文课堂延展到学校之外,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了解《春》里面描述的场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加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其次,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春天里相关传统文化的搜集,如古人在春季会举行蹴鞠、拔河、荡千秋等娱乐活动,很多活动都传承至今,对人们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产生着影响。搜索这些与春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学生有了对传统的春日文化认识,对文章中作者描述的春日活动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围绕教材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侧重传统文化的引领,无论哪一种题材的课文中都有传统文化的渗透,诗词、文言文、现代散文等类型的文本中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找准找准传统文化元素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点,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孝老爱亲”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些思想传承至今,也成为中国人处理亲情的准则和道德约束。但是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成和身心发展特点来看,有些学生处于成长叛逆期,父母长辈对孩子的爱很深厚,孩子的亲情观念却变的十分淡薄。有些学生完全不理解父母的爱,缺乏情感感知和情感表达能力,基于初中阶段学生这一成长特点,在设计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案时可以强化“孝老爱亲”的元素,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和亲情观,重新梳理学生心中的道德系统,塑造学生感恩父母、孝顺亲人的意识。
以《散步》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作者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了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儿子背着年迈的母亲,母亲背着幼小的儿子,两幅画面就像是命运的轮回。一个小的时,是父母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天,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慢慢长大,生活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慢慢增强,父母也渐渐老去。我们应该像小时候父母保护我们那样去保护他们,这也是“孝”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百善孝为先”的思想,“举孝廉”也曾是中国古代选举官员的一项制度,孝顺父母,关爱父母要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出发给予父母关爱。《散步》这篇文章中因为老母亲走不了小路,“我”决定牺牲孩子的喜好满足母亲的需要,这是我对母亲的“孝”,而“我”的母亲却决定照顾“我”儿子的感受,决定走小路,这是奶奶对孙子的爱。作者描述的简短、平凡、朴素的日常生活的情境却表现出了人世间的温情,也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家庭和睦,母慈子孝的优秀传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深挖《散步》这篇文章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母亲和“我”都能为他人着想,但是儿子却要走小路,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用语言分享或者习作训练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生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生在自己亲人之间的事迹,在学习和练习中逐渐增强学生情感感知和表达能力。
(三)构建跨学科语文教学课堂实现传统文化渗透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人文性的学科,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涵盖范围广,包含的知识点多,构建跨学科语文教学模式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方法,也是拓展学生视野,完成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路径之一。学生在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与对应学科特点相符的基本素质,教师可以运用跨学科教学理念完成传统文化的融合,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视角了解、吸收、内化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生命情感中的一部分。
以《活版》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历史学科中涉及到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作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活版》中描述的内容。为提高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度和具体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与文章中描述的内容相关的视频和动画,在形象的视图和文字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纸的发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载体,使得文化的流传和保存有了显性的科学资料的证实和保障。由此,学生的思维穿越到古代,了解我中国在古代也是科技强国,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反观当下,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科技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结合历史学科的角度,在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元素的同时,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终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信念。
(四)以生活化资源为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径
语文学科中涉及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作者创作文章、诗词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是对人生、自然等事物进行深入思考的产物。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生活状况展开联想,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切实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博大精深。为此,教师要全面分析初中语文教材的特征和文章类型,找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衔接点,使学生将语文学科学习中获得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与自身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进而在生动的文化理解和交流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激励作用下促进学习实践的积极推进。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探究性活动,将“故乡的传统文化”作为探究主题,以故乡的风土人情、节日习俗、文化样式、自然特点等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时间展开深入、全面探究,再以视频记录、文字表达、PPT演讲等多种形式汇报学习成果。相比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组织和开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实践性、探究性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内容和样式进行具体分析,从具体的实物和活动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多姿多彩。文章中作者提到的三十多年轮一回的隆重的祭祀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在我国不同地区都存在,且风格、形式各不相同,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从历史发展、组织形式等方面描述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通过对故乡文化,人、事、物的探索能加深学生对《故乡》中描述的故事情节和“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全面理解,使学生的思绪穿越到作者描述的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再结合当下社会和自己周边的人、事,产生情感共鸣和联想,以此提高学习效果,在多元化的学习中逐渐发展语文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了解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在教学实践中全面、 深入分析新课标育人要求,把握初中语文教学特点和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找准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课堂的衔接点,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精神教育价值和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体系,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柯嬿珊.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35):123-125.
[2]王芳军.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2023,(34):36-38.
[3]胡雪.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J].新课程导学,2023,(32):1-4.
[4]程世军.关于初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思考[J].山西教育(教学),2023,(10):69-70.
[5]陈小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J].名师在线,2023,(27):27-29.
[6]黄献良.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初探[J].求知导刊,2023,(26):77-79.
[7]韩文波.传承传统文化汲取古人智慧——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