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学习解读研读新变 精准落实 教师可为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标是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原综合艺术课)基础上“三合一”整合研制而成,指出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
一、研读新变
(一)课标名称
重视艺术课程各学科间以及跨学科的融合性。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舞蹈、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有机融合为一门艺术课程,凝练一本《艺术课程标准》,凸显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统筹学生的艺术学习,体现当今世界教育变革的融合发展趋势,艺术新课标力争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文件。
(二)课程性质
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个方面。新的课程标准注重五育融合发展,通过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的艺术活动,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情感的丰富、人格的成长、情操的陶冶以及多元智能的全面健康的成长。
(三)课程理念
在保持音乐、美术等学科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加强艺术学科的横向联系——艺术教师可以跨55学科教学,助力非自身专业艺术课程,共同组织审美感知活动,合力完成艺术创意实践,同时也体现了五门艺术学科的共通理念以及本轮课改的综合化、实践性等时代要求。
(四)课程目标
核心素养凸显了课程育人价值,着眼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愿望和使命,也是本次艺术课标修订的重要突破。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它是关于人的艺术成长的要求,以及学习艺术获得受益终身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描述。
(五)课程内容
加强课程内容与艺术实践、学生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主体和学习逻辑,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化学习和音乐课程实践性等特点。由原来的音乐四个学习领域引领目标、学习活动、评价,变为十个学习任务,更新课程内容,新增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改进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注重学科内知识关联、学科间的关联。以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共同构成学习内容,整体呈现、由浅入深、并行进阶,并用结构化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的真实情境学习。
(六)学业质量
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包括内涵和描述两部分。强化教师、教材编写者、考试命题人员科学的学业质量观,发挥素养立意的育人导向,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价值目标实现。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是教学评价的指南针,能有效促进教、学、评、促一体化发展,形成育人合力。学业质量不是终结性的评价,而是更突出了过程性评价。
(七)课程实施
教师是课标实施以及教学改革的关键,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实证研究、行动研究,聚焦关键问题的主题式教研、互动型研究,建立完善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教、研、训一体化建设,以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教学要求。
新课标的各项内容与指标都指向人的核心素养培育,更加多元化,要求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淡化学科,强化育人导向,多学科融合,富有人文性,将教育从单个科目引向社会生活。
因此,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设计,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方向。
二、精准落实
(一)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应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如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调集萃中的歌曲《沂蒙山小调》可围绕山东风土人情进行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对比聆听歌唱家和民歌手演唱、独唱与合唱、器乐等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以及拓展欣赏由《沂蒙山好风光》素材创编的柳琴独奏《春到沂河》、舞剧音乐《沂蒙颂》英嫂主题,感知发现蕴含在民族音乐中的韵味美、风格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通过个人、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歌唱、律动、声势、诵读、舞蹈等多样化表演,丰富想象力,提升艺术表现力,发展创新思维,提升创意实践能力;通过挖掘了解有关沂蒙山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跨学科实践活动,感受国家的悠久历史,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体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包容、尊重和理解,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外,同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学段,应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提出核心素养培养的不同层次和学业标准评价要求。
(二)项目式深度学习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体现了学科与学科的混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从项目式学科实践活动来看,有四种典型范式,可以概括为:科学探究类、设计开发类、社会调查类和综合应用类。以信息与音乐《说唱脸谱-人脸识别》项目式教学案例(设计开发类)为例,从学生喜欢的歌曲《说唱脸谱》切入,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不同的京剧脸谱颜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物,生动形象,出神入化、引人入胜。围绕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与非遗结合会产生怎样的作品?”通过问题的解决,在主题教学目标上,知识与能力建构、探索与成果形成、反思与迁移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学环节上不断深化。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可为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关键时期,一线教师也将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实践、运用,都将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我认为,身处新课标时代的一线音乐教师可以从 “可为”之处着眼用力。
(一)在日常教学中精致与务实。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将新课标中罗列的具体方法、条款、建议,化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是一线教师新课标实践的最佳途径。
(二)在教研培训中吸收与转化。
本次新课标修订,在课程实施部分专门列出了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教师应该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努力提高教研水平,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观点。
(三)在时代特质的实践中创新与探索。
教育,教是辅助,育是核心。教师是课标实施以及教学改革的关键,侧重通过以学习为中心、发展为本、体验为主的理念重建,让课、教、学、展、评、考诸环节都能做到眼中有人,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勇担梦想的引路人和饱尝感动的欣赏家,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听到大自然的泉水叮咚和鸟叫虫鸣,心里都有动人的音符和丰富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