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例
摘要: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本文对虚拟仿真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简单介绍,提出了构建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和具体框架结构,并从加强与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地位作用、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重视与培养物流实践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实践教学深度参与、由范式考核向鼓励创新与技能训练方向转变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意见。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引言
虚拟仿真技术是将数字化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是对真实产品制造的虚拟现实模拟,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图形、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技术、智能接口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传感器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而不消耗真实物理资源的仿真制造软技术。而物流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新型仿真技术,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模拟真实的物流场景和过程。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专业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物流领域的了解,加强学生对于物流相关岗位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真实岗位的实践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目前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深入社会和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而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为适应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本科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仿真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把物流管理过程中的真实场景进行模拟,使课本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岗位及岗位操作要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职业认同感。学生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就有内驱力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2.降低实践教学成本。传统的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和场地,而物流设备的价格较高、占地面积较大,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而且物流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这方面的投资巨大;而且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维修保养,耗时较长,且还会打乱正常的教学安排,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情况无疑会增加教学成本。但是虚拟仿真技术只需要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就可以进行教学。这可以大大降低实践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
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首先,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流运作的流程和环节。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物流运作,更好地理解物流运作的本质和重要性。其次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物流运作的技能和方法。比如在虚拟环境中运输路线的规划、货物的装卸等。最后,物流虚拟仿真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虚拟环境中,学生会遇到各种物流运作中的问题,如货物损坏、运输延误等,通过模拟实践,你可以学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流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更好的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二、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念
基于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产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如图1所示,培养体系反向设计,对接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设计培养目标,对接物流行业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构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是成为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提高物流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理论教学为指导,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构建“一平台三层次”阶梯式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新商科综合实验教学平台为基础,遴选合适的物流仿真软件,满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要求。
构建覆盖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阶梯式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教学原则,贯穿于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四年的实践教学中。
1.以课堂实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实践教育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一共有12门核心专业课程,其中设置了课内实训的有10门课程,理论与实训学时的比例在2.5:1左右。这类课程一般依托理论课程,在计算机实验室完成,目的在于借助物流虚拟仿真软件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不同岗位形成概念性认识,明确不同岗位的岗位需求及工作内容。
2.以多种形式技能训练为主的综合实践教育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在第3到第6学期进行专业集中实训,一般分为专业基础综合实训、物流作业技能实训、物流系统仿真实验、供应链运营模拟实验四个模块进行。首先是利用VR、AR设备对物流行业及相关岗位进行智慧物流认知,其次是在物流实训中心进行物流技能操作训练,最后是在实验室进行物流仿真综合训练。
接下来是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相结合的综合专业实践,主要在第7、8学期进行。毕业实习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共6周时间。毕业实习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安排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相关主管共同负责,共同指导解决学生实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每周都要填写周志,总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实习指导老师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指导下一步的实习工作。学生也可以把实习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确定自己毕业论文的题目,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进行论文的写作。学生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发现问题,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工作中获得启发与思考,获得专业的创新能力。
3.以专业比赛、创新创业比赛和自主创业等形式的创新实践阶段
依托实验室的物流仿真软件、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技能训练、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物流学科比赛,比如全国大学生物流仿真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物流与供应链竞赛、全国供应链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供应链竞赛等,创新创业比赛如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以训练、竞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方案设计、仿真练习和对抗比赛中去,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树立其科学的物流系统观。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自主创业,并提供一定的扶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以创造性思维去解决目前物流行业中的难点、痛点问题。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意见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新实践教学体系的贯彻执行,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性保障制度的支持,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与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地位作用
要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唯课堂论、以教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学校、学院层面就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加强实践教学的督导检查力度,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改革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积极组织相关教师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企合作课程,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针对企业的真实人才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多方位的人才培养。
(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
把实践教学管理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来,实现专职专人负责实践教学管理,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可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科,专门对接各学院的实验实训中心,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实验实训中心教师根据自己负责的实验室,做好保障工作,提前安装好相关的课程软件和调试好计算机,并做后后勤保障工作。
教务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特点,适当授权二级学院的实践教学,弹性处理实践教学中的例外事项。例如学习物流设施设备的时候,除了在实验室里使用VR、AR进行仿真学习以外,也可以到实训中心或者企业进行现场学习。允许二级学院根据实习单位的岗位需求与人才供需的时间需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灵活安排实践学习,比如下半年安排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学计划与双十一或者双十二的大促有偏差,允许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时间的合理调整。
(三)重视与培养物流实践教育师资队伍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目前拥有22名教师,其中副教授4名,讲师18名,硕博率100%,40岁以下教师20名,以青年教师为主。接下来我们要着重培养青年教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其次,建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实践教学团队,积极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和申报实践教学类的课题。最后,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特色教育模块,增加了校企合作课程,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与专业发展方向的实践教学系列的教材,对于能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实际应用的教材给予奖励,并在晋升职称时予以政策支持。
鼓励青年教师根据现有的物流仿真软件,自主开发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特点的实践项目,积极参与软件公司物流仿真软件的开发,拓展学校对外服务项目。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绩效考评制度,制度和待遇方面适当的倾斜,鼓励教师参与、从事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研究。
(四)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实践教学深度参与
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训、实习过程中,企业不但要承担用人单位的角色,还要承担学生实践导师的角色。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引入用人单位,参与实训项目、实训教材、校企合作课程的开发,根据实习单位岗位需求及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目前学校设置了校企合作课程《物流企业运营》,探索企业人员参与日常教学,实现课程与岗位行业的融合,满足物流行业的用人需求。学校鼓励教师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内外产学合作基地共建、资源(课程、教材、案例库)共建、联合研究方面等方面开展协同育人,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五)由范式考核向鼓励创新与技能训练方向转变
学校的集中实践课程一般一学期一门,集中在一周完成,共24学时,1个学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很多学生关心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也会因考核方式不同而不同。鼓励教师尝试改革物流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根据实践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摒弃传统单纯依靠实训报告、实训方案评定成绩,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行业的技能测评,积极参加各种不同的物流学科竞赛,根据竞赛的级别与获奖等级可折合成相应的课程成绩,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动力。
比如实践课程《供应链运营模拟实验》,可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根据学生所在供应链团队的最后运营成绩作为基础分值,小组成员再根据各自在供应链上担任的角色运营情况或者贡献度来获得自己的单独成绩,最后累加到一起作为学生的最终课程成绩。
四、总结
随着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已成为物流行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本文在虚拟仿真技术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中发现,若能将虚拟仿真技术充分应用到物流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解决物流老师上课难、上课枯燥,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对物流行业中的很多场景有一种比较直观的认识,同时还能节省大量的教学成本。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现实中的物流场景、物流流程和物流设施设备等用虚拟场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近距离接触现实中的行业实景与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道勇.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23,46(13):182-184.
[2]杨海超.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05):189-191.
[3]李兴旺,范进.基于OBE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3(07):51-52.
[4]蒋伟娜.“新商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6):183-184.
[5]单喆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03):171-174.
作者简介:马丽(1982年-),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山东英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山东英才学院校级科研课题《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YCKY22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