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农业生产现状调查和分析
一、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概况
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东经118°15′--120°05′,北纬43°12′--44°27′。全旗总面积10256平方公里,旗境东西长154公里,南北宽139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由西北700米向东南400米逐渐倾斜,北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区。旗北界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南以西拉沐沦河为界与翁牛特旗相望,东与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毗邻,西与林西县相连。全旗下辖4个苏木、5个镇共162个嘎查村、1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64万人,人口密度为18人/平方公里。居住着蒙、汉、回、满等22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9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3%。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聚居地区。
二、巴林右旗农业生产的历史发展
1.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生产力也在飞跃式提高。自建国以来中国北方农业生产经历了多次生产方式的变革。
50-80年代农业:人力或人畜劳作。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浇灌、耕田、收割等重活累活基本全靠人力。除了人力之外,以耕牛为主的畜力是耕作播种的主要动力来源,农具也是以木犁、木耙等为主,这种落后的生产模式一直持续很久。
90年代农业:小型机械劳作。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机工业开始大规模结构调整,适合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农机具、农用运输车等应运而生。这些小型机械节省了一定的人力,但在农业生产劳作中人力仍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水平仍亟待提高。
2000年前后:中型机械劳作。2000年前后,农村机械化程度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播种机等中型农用机械纷纷在农村出现。随后,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机成为农忙时节的主角,传统的铁犁牛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1世纪农业:规模化机械化。进入21世纪,城乡发展差距增大,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土地转包、转租成为趋势,使得土地规模化成为可能。再加上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大中型农业机械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开展土地规模化作业。
当前农业:AI智能、无人收割机。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传统农业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我国农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从产前到产中再到产后,人工智能全程指导农业种植;麦收时节,无人驾驶收割机飞行在田间地头,高效精准地进行收割,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未来农业:大数据管理、智慧农业。相信在未来,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经济地位势必会逐渐下滑,慢慢地在发展浪潮中逐步淘汰,未来智慧农业将成为主流模式,大数据管理也将贯穿其中。智慧农业依托大数据管理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2.国家土地政策的连续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是率先进行农村牧区改革的省区之一,1979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年全面推开,走在了全国前列。1984年将农村牧区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由原来的“不定期”明确为“15年”,建立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大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粮食自给,解决温饱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轮土地承包从1997年开始,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指的是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期限。要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落实到具体农户和具体地块;对承包期限不足30年的,要补延到30年,确保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
因此,二轮承包延期对于现有很多土地的农户,或者是正在大面积的承包土地从事规模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因为这有利于他们对自家土地进行一个长远规划,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有利于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加大投入,增加肥料等。
3.粮食生产发展有所提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渐增加。
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生产发展仍滞后于粮食需求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52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0.08万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为1.9万吨,生产总值为0.28亿元。到了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发展有所提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61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0.47万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为1.9万吨,生产总值为5.82亿元。
三、巴林右旗农业生产现状调查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等大量投入,右旗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具有显著提升,2020年,全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19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73万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达到33.5万吨,生产总值达到58.97亿元。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2021年巴林右旗落实粮油作物标准化生产132万亩,着力打造标准化示范基地68个,全旗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65%,落实包括:玉米保护性耕作节水丰产栽培技术、玉米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玉米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玉米螟综合防控技术、玉米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高蛋白大豆生产技术和向日葵大小行栽培技术等7项技术标准。
四、巴林右旗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巴林右旗是传统的农牧业旗。近年来,我们坚持“为养而种、为牧而农、种养结合”,大力推动农牧业调节结构、转方式、提效率,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振兴之路,在2019年成功的摘掉了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从1978年到2020年的一系列农业生产数据可知,农产业的现代的结构在改革后,出现了不错的优势,各种产业和科学的管理方式获得快速的推行,已经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适应,比较全面的实现了公民生活和国家的愿望。从现状分析,农业的比较利润不高,使得现在拥有的农业资源批量丢失,这不只是消除了农业的基本层次,而且也威胁了乡村基本机制的修改,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中面对需要我们突破的难题。如今,农村的起始条件还很弱,产供销的发展一直呆在原来的位置。所以,在发挥农业产业管理的时期内,分别对不一样的地方依据其特色来发展。对于右旗来说,农业奠定的基本依旧不好,农业地方的优势不充分,部分特色经营规模不大,比较使用优势不当,农业产业化壮大速度慢,农民改善日常开销的条件没打稳当。农业资源按人口平均后很少,而且家庭经营的规模不大,大部分的农产品成本太贵,导致大部分农产品的成本过高,竞争能力低,质量不高,大部分不符合出口的基本要求,在非价格竞争力的地位也很低。
五、巴林右旗农业生产发展建议
一是着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按照“增经优粮”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优化经济作物及特色种植,发展青贮种植。2021年,全旗播种面积达到2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31万亩,经济作物及特色种植面积为40万亩,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45万亩,粮经饲比例调整为65.5:12:22.5,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
二是着力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2021年,巴林右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2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11.03亿斤。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2.2万亩。试验示范23种作物238个品种,试验新技术新材料10余项,全旗农作物良种使用率达到98%以上。落实玉米、大豆、马铃薯等农业补贴面积243.975万亩次,补贴资金共14241.96万元。全旗农业保险承保面积97.4万亩,投保户数1.3万户次,保费收入2341.6万元,赔付率为90.35%。通过积极落实惠农补贴工作,稳定农牧民基本收益,保护和调动农牧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为夯实粮食安全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着力抓好种植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生产标准化,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2020年,建设标准化生产面积93.3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68个。全旗农药使用量为122.36吨,化肥使用量为4.83万吨,化肥、农药用量继续实现负增长。统防统治面积达到93.6万亩,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20万亩,当季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2%。通过全力以赴落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效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四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是农村和城市的快速进步的非常大的动力。这都是经过实践来来回回验证的结果,也曾经是历史证明的结果。科学知识要从供给和需求两者的特点来决定投入生产状况、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来壮大产业结构。从供给层次分析,科技对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很强,是首先增加劳动力素质,缩短生产的流动过程,扩大生产资料的数量,增加生产效率的方法来实现的;按需求分析,科技对生产构成的决定不多,主要是方法、开销和需要不同,根据需求组成的波动来达到愿望。目前,要完全消除农村实用变革的种种阻碍和规矩,就必须在不断努力中持续研究农业:(1)快速的让农业科技制度立法。(2)加强农业专业知识人才培养,提高农业劳动效率。(3)不断的完善农推的制度,改善优势物品的绿色通道(4)鼓励农民学习科研成果。(5)加强优良品种的开发,为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开发出质量好、产量高的谷物品种。
五是注重市场层次的导向功能,扩大流通范围。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中,重视市场引导方向,指导农民可以按照生活需求,适当的安排产业结构和生产形式,让资源优点变为市场和生产优点;要发挥机关单位的大方面的影响,让市场作为发展的指标,增强农产品市场体系机制制定;要继续各种农产品通常机制的变量,改善农产品生产不畅等缺点;要合理统一规划,增强基本设施,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设施,逐渐完善销地批发市场制度;加强农产品加工、储运、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整套设施的建设;努力的把批发市场制定规整,积极发展中间的交易圈,完善资金支付的方法,慢慢向公平竞争、多样化等办法靠近;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保证农产品尤其是新鲜的产品的运输通畅。
六是增强农村科技培训,改善农村农民的就业结构。彻底消灭文盲,持续的让农民知识量增长是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发展的基本良策,农民应该听从乡里安排,积极主动参加的农民培训,尤其是紧抓儿童、青少年,更要重视弱势群体要求,教学要有范围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巴林右旗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统计数据(生产总值).
[2]巴林右旗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统计数据(人口).
[3]巴林右旗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统计数据(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4]巴林右旗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统计数据(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5]巴林右旗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统计数据(主要农产品产量).
作者简介:孙东林(1972—),男(汉),籍贯: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职务/职称:巴林右旗发改委农牧股股长/中学高级教师(副高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农牧业生产管理、农牧投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