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五感体验的学龄前儿童玩具产品设计研究

李凡 张宇鑫
  
优享生活
2023年17期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青岛 266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我们在儿童玩具产品设计中融合了五感体验,旨在探析适用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玩具设计思路。本文深入探讨了适合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需求的玩具设计方法,并针对目前儿童玩具设计中功能形态过于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设计方向和思维方式。本研究基于“五感”体验理论和案例分析,在设计学龄前儿童的玩具时,我们应当融入“五感”体验设计的理念,并从玩具的形态设计、材料选择、颜色偏好、气味属性以及味觉转换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从而构建一个以五感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方向,以进一步提升学龄前儿童玩具的用户体验和增强其智力功能。

关键词:儿童玩具设计;学龄前儿童;五感体验;儿童玩具设计;产品设计

引言

随着儿童的成长,玩具不只是起到了娱乐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也助力于儿童各种技能的成长。尽管我国的玩具产业正在不断发展,但学龄前儿童与玩具用户之间的有效交互方式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玩具不仅是孩子们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工具,还能在游戏中拓宽视野、锻炼智慧,并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性,从而全面促进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需要在感知和思考等多个方面得到发展。诸如科学玩具和学龄前儿童玩具等,在促进学龄前儿童相关能力的发展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玩具设计,其对于教育方法的解读和呈现并不完全契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鉴于儿童玩具市场的巨大需求,如何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独特性质,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玩具,对于现代玩具产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1.五感体验与学龄前儿童教育

“五感”直接描述了人们的五种感受,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嘴巴感受到的、鼻子闻到的和手指触摸到的,详见图1。在学龄前阶段,通过多样化的感官活动,儿童能够获得必要的心理满足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就是所谓的五感教育。这种教育依托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综合感知,为孩子们提供了深刻的感情和感知体验。早期感官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感知力。玛利娅·蒙台梭利,即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自20世纪初便认为,儿童通过感官接收的各类刺激是他们探索未知世界和认知周遭环境的关键。感官教育是儿童认知发展和智力成长的根基,借助感觉敏感期和感官训练的精细化,不仅能够增强儿童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心理学的进步揭示了儿童大脑发展的不完全性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足,强调了早期对儿童综合智能发展的重要性。1969年,美国学者爱尔丝博士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儿童的感官知觉与其大脑神经发展及心理成长的密切关系。基于此理论,他进一步开发了一套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康复与成长的感觉统合训练计划。

1.1五感体验概述

“五感”通常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周围环境和事物,也是人们有意识地通过五种感官对周围事物进行一定的观察、感知、分析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信息综合与加工,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理性建构。五感体验则是以人的感官体验为核心,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双重情感层面接收、感受并处理信息的方式(如表2)。

1.2 学龄前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的孩子(3~6岁)是他们生命中的关键阶段。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学龄前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突触构成的,孩子们在学龄前接触到的事物越多,这些突触就越为发达[1]。显然,与各种物体的形态、材料属性、色调等互动,对于学龄前儿童在多个方面的体验和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语言沟通技巧、实际操作能力、健康的生活习惯、个性以及兴趣爱好等基本技能都会在这一时期逐步建立。在这个阶段,玩具成为了儿童对环境、基础知识和社会认知最广泛的工具。因此,为学龄前儿童设计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相匹配的玩具和互动方式变得尤为关键。

1.3 学龄前玩具对学龄前儿童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的玩具主要目的启发幼儿的智慧,通过和相关玩具的玩耍,可以刺激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发展,使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得到思维训练和智慧的启示。本文从学龄前儿童游戏化设计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如何利用不同类型的游戏来进行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首先要明确的是,学龄前儿童的玩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运动技巧。学龄前儿童喜欢游戏,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学龄前的孩子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玩具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协调性以及手脑的协同能力。因此,学龄前儿童玩具能够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其次,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玩具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龄前儿童玩具是儿童思维与行为形成的基础,也是孩子学习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媒介。当学龄前的孩子们使用玩具时,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观察、集中和记忆能力,还能激起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创意和想象。此外,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水平会对其认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而学龄前儿童玩具则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学习与表达自我想法的平台。最终,为学龄前儿童设计的玩具也有助于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1]。

在学龄前儿童使用玩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引导让学龄前儿童领会益智原理,增强儿童分享、互助的道德意识,促进他们的同伴社交能力发展,对他们的能力发展有更针对性的引导。

观察学龄前儿童玩具的功能,它们主要可以被归类为以下几种。一是音乐类学龄前儿童玩具,音乐玩具是为了通过旋律激发幼儿的识别和感知能力。二是语言类学龄前儿童玩具,语言玩具设计用来锻炼儿童语言能力,培养他们更准确地描述事物的技巧[4]。三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逻辑玩具。此类玩具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类型的玩具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激发学龄前儿童推理能力的培养。四是交流类学龄前儿童玩具。这类玩具主要用于促进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非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类型的玩具有助于培养学龄前儿童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的技能。如,通过游戏和表演等形式培养儿童之间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其社会技能发展。五是自然观察类玩具。这种类型的玩具有助于学龄前的孩子更深入地观察大自然的各种形态。

2.国内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玩具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学龄前儿童玩具的研究与设计自主创新性弱,国内玩具厂商一般都是依靠模仿,无法根据我国国情与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龄前孩子的玩具互动性不强

学龄前儿童在感知力,认知力和思维方式上的特点,决定学龄前儿童玩具除应该具有娱乐性这一基本特征之外,还要注意教育方式有效性。如果娱乐,教育和互动三者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融合,将造成玩具只有娱乐性或者教育形式停留在表面上的情况。教育类型包括语言,音乐,数理知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观察,沟通,综合等八大类,每类教育方式与互动形式不尽相同,如何增强学龄前儿童玩具和孩子之间的有效交互,是设计中的一个关键。

2.2 学龄前儿童玩具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玩具市场由于存在着互相模仿等问题,造成产品之间大同小异,缺乏特色,而忽视了孩子们对玩具真正接受的特点与规律。例如科学知识类学龄前幼儿玩具呈现多以学习机这种屏幕类方式呈现,知识传递方式枯燥无味且生硬,与幼儿感知力特点及思维方式不相符,丰富各类型学龄前幼儿玩具表现形式,将促使玩具更好地适应幼儿启蒙。

2.3 传统益智形式在现代再设计中缺乏灵活性

延续了我国传统益智形式,现代玩具设计众多,但是相关产品创新不足,只是在材料,造型以及色彩等方面,做了简单的更替,将现代儿童心理特征与玩乐环境相结合再设计不足,不适合现代儿童心理特征,没有时代特点[7]。

3.基于五感体验的儿童玩具设计策划

五感设计在学龄前儿童玩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感知、认知和整体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在学龄前儿童玩具的设计策略方面,应当注重感知刺激、认知发展、运动协调、情感表达、创造力与想象力学习与发展等方面。

以下是五感设计在学龄前儿童玩具中的具体作用:

(一)感知刺激:通过触摸、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刺激,玩具可以引导儿童探索和了解世界。例如,柔软的毛绒玩具可以提供触觉上的舒适感,音乐玩具可以激发听觉的兴趣,而色彩鲜艳的玩具可以吸引视觉注意力。

(二)认知发展:通过与各种感官刺激相互作用,学龄前儿童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周围环境。例如,一个有形状配对游戏的玩具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空间认知,一个有声音和图像的学习玩具可以促进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运动协调:一些玩具设计旨在激发学龄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协调性。例如,一个设计良好的活动追逐玩具可以促进他们的大肌肉运动,同时提供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

(四)情感表达:五感设计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表达情感并建立情感联系。例如,一个能发出笑声或拥抱的毛绒玩具可以成为安慰的对象,帮助他们处理情感并建立安全感。

(五)创造力与想象力: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感官体验,玩具可以激发学龄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一个多功能的积木盒可以激发他们的建造和创意玩耍,一个装满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材料的艺术箱可以促进他们的艺术创造力[10]。

(六)学习与发展:优秀的五感设计不仅可以提供娱乐,还可以成为学习的工具。例如,一个设计了声音、图像和文字结合的电子学习玩具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认识字母、数字和基本概念,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4.结束语

五感设计在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感知和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通过触摸、听觉、视觉、味觉和嗅觉来探索世界,并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因此,考虑到这些感官在玩具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将五感设计引用到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对学龄前儿童有不可或缺的作用:1.感官刺激和认知发展;2.促进身体运动与协调;3.情感与社交发展;4.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5.促进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五感设计在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感知和认知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创造力、促进社交与情感发展,并成为学习的有效工具。因此,在设计学龄前儿童玩具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五感设计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创造出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产品。

参考文献:

[1]邢亚龙,任玉洁.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互动玩具设计研究 [J].工业设计,2021(06):58-59.

[2]董洁.学龄前儿童益智玩具的设计与实践[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20.

[3]黄淑娟,莫琪媛,王玉鑫. 影响学龄前儿童英语课堂教学的三要素[J]. 学周刊,2014(7):220-221.

[4]李小敏. 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益智玩具设计[J]. 玩具世界,2023(4):30- 32.

[5]朱吉虹,赵越超. 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App 界面交互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2020,41(10):42-48.

[6]马琳. 基于数理认知的儿童数理逻辑类益智玩具设计研究[J]. 工业设计,2022(4):29-31.

[7]王安霞. 产品包装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74.

[8]玛丽安罗斯奈·克里姆切克. 包装设计品牌的塑造[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19.

[9]刘春雷. 包装材料与结构设计[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34.

[10]武转转,赵俊学. 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认知的益智类玩具设计研究[J]. 工业设计,2023(1):52-54.

[11]徐玉兰. 基于学龄前儿童心理特征的精准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8):124-128.

作者简介:

李凡,1998年12月7日,女,汉,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青岛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张宇鑫,1999年11月23日,女,汉,山东省沂南县人,硕士研究生,青岛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产品设计及其理论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