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德育课程背景下家园共育的实施研究

赵晴
  
优享生活
2023年17期
涞水县石亭学区石亭幼儿园 河北保定 074100

摘要:幼儿时期是塑造健全人格与提高道德素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幼儿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如何进行德育就成了重要的问题。家园共育是构建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家园共育质量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品质、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教师要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策划家园共育方案,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基于家园共育视角培育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学习经验,为之后投入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做好足充分的准备工作,促使幼儿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本文以促进幼儿德育工作开展为目的,探究幼儿园德育课程背景下的家园共育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家园共育

引言

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关乎幼儿未来品德、行为素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人们越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当下,幼儿教师应该认清自身承担的使命,在孩子进入集体教育初期对其进行德育引导,使幼儿在德育的浸润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基于此,幼儿园德育课程背景下应积极推动家园共育,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幼儿思想品德的发展。

1 家园共育在培育幼儿良好学习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才是幼儿成长道路中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言语都能够对幼儿的习惯和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都意识到培育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但是幼儿在园内能够养成优良的习惯、学习品质,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不加以监督、以身作则,幼儿的习惯、学习品质根本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才能够真正培养幼儿优良学习品质。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家长能够严格监督幼儿的行为、习惯、品质,并且做到以身作则,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育活动,在协同努力、合作下,激发幼儿良好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学习品质,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综合发展水平。

2 幼儿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足够关注

在现阶段的幼儿园德育工作建构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幼儿教师虽然在学习幼儿教育改革理念时,可以在思想上认知到德育对于幼儿身心成长的价值,但在实际的教育指导中,并没有真正将那些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德育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幼儿教育活动当中。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之外,还显示出了幼儿园、幼儿教师对德育工作的不够重视,忽略对幼儿行为、素质的引导,以至于无法形成长期性、连续性的德育引导,也不能达成预期的德育成效。

2.2 缺少家园互动

在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引领下,家庭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合作伙伴”地位日益凸显,大部分幼儿家长也都能够认知到家庭、家长所能够带给幼儿的积极影响。但是,很多家长还是习惯于将目光放在孩子的知识学习上,尤其是到了幼儿园大班,他们会关注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多少知识、会关心孩子将来在小学能不能跟得上,但是对幼儿园的德育内容却不够关注,或者说是无暇关注。而且,有部分幼儿家长还不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不注意和缺位现象,不仅影响了家园之间的有效互动,影响家庭教育质量,还限制了德育向家庭、向社会的延续,需要在后续的幼儿德育中加以注意并积极完善。

3 幼儿园德育课程背景下家园共育的实施途径

3.1 在幼儿习惯培养中展开家园共育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在德育课程实践中,幼儿教师不仅要通过特定的课程内容传授知识,指导幼儿的掌握生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依赖于他人,逐渐养成独立解决自己的事情。当然,在幼儿习惯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语言等都在无形中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幼儿园在落实幼儿习惯培养相关课程的过程中,应积极展开家园合作,为孩子提供有效指导的同时也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以身作则,共同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

3.2 在幼儿礼仪课程中展开家园共育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父母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因此,父母和教师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幼儿阶段的孩子可塑性极强,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好孩子是教师与家长悉心培养出来的。“讲文明,懂礼貌”一直是衡量一个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此,在幼儿德育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与家长互相沟通、密切配合,促使家长针对幼儿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监督,让幼儿在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用语、文明衣着、礼貌修养等方面实现提升,同时对其中遇到问题及时纠正引导,并根据教师的安排及时反馈,共同塑造幼儿的文明行为。

3.3 在幼儿劳动课程中展开家园共育

知识是从劳动中获得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也就是万物之本。在幼儿园、在家庭中,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提升幼儿劳动品格、增强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促进身体健康,更能促进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教育孩子从小爱劳动,让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孩子本身、家庭、社会也是十分有益的。基于此,幼儿园在德育工作中应根据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规定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同时展开家园合作,利用家庭环境培养、巩固幼儿的劳动技能,培养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3.4 在幼儿安全课程中展开家园共育

幼儿安全工作心系千家万户,也是家园共育的重中之重。幼儿园在德育工作中应针对居家安全、外出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设计安全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并探索家园共育途径,让幼儿园和家长共同为幼儿的成长保驾护航。在集体教学活动后,教师请幼儿回家把安全故事讲给家长听,锻炼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巩固幼儿的安全教育收获。与此同时,教师将活动目标以及故事图片分享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及了解如何配合幼儿在家中的讲述活动,并提出建议面对安全教育,每个家庭都应尽量配合,用更加丰富多彩的安全故事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应对危险情况的技巧。最后,教师利用线上平台为家庭安全教育提供分享的机会,并通过点评、肯定,促使家长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幼儿安全教育中。综上,在幼儿安全教育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落实安全教育任务,引导幼儿结合有趣的故事了解遇到危险情况时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拓宽课内教学,推动家园共育,在家长的配合下将“安全”主题融入家庭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发挥了幼儿园和家庭的各自优势,让幼儿在不同情境下获得了一致有效的素质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德育课程背景下有效展开家园共育能够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目标落实,发展幼儿的思想品德。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展开教研工作,选择更贴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幼儿特点的德育元素,加以重构、建设、实践并生成全新培养幼儿道德智慧、促进幼儿德行成长的课程,并多途径开展家园共育,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唐英姿.幼儿园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探究[J].读写算,2021(35).

[2]李琴.浅谈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方法[J].才智,2020(04).

[3]许颖.家园共育建硕果[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