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人工智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新应用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新应用,并分析数字化技术对革命文物和文化的重要贡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案例分析,本论文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为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技术在保护、研究和传播革命文物和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人工智能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以及数字化技术对革命文物和文化的贡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红色文化;数字化技术;革命文物;文化传播
一、人工智能在红色文化传播应用的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加智能、个性化的服务。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文化创新的促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创作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创作和创新。例如,通过图像识别和生成技术,可以辅助美术设计师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辅助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等。
此外,研究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播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以更加生动、互动、多媒体化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场景重现,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通过机器翻译和跨语言交互技术,可以促进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二、红色文化传播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1.数字化革命先烈讲解员与革命场景再现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传播变革,本质上是依靠技术发展推动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托于计算机的高新技术才是互联网发展最大的特质。这一点在中华元素的数字化艺术传播上体现也十分显著。
根据我们的调查,不论是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晚会上呈现采用的令人惊艳的数字影像技术;还是故宫博物院随处可见的虚拟现实,既可以戴着VR眼镜坐在皇帝龙椅上批奏折盖印章感受做皇帝的体验,又有“畅游V故宫”去体验紫禁城的“御花园”等等,都是以互联网时代下的高科技融合为显著的亮点,这不仅给文化的数字化艺术更丰富的表达和更多样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更以高科技的应用,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带来亦幻亦真的沉浸式体验,使传统文化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但受技术的限制,目前技术并不成熟无法推广。数字化内容主要集中在展品上的应用。我们将目光着眼于革命先烈与革命场景中,将AR技术的应用推广开。
数字化革命先烈讲解员采用现代AR技术让已经过世的革命先烈重新出现在展厅之中。听革命先烈以第一视角讲述那段峥嵘岁月。让参观展览的人能够身临其境,更加深入的走进先烈的壮烈事迹,了解先烈,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公众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以人们更能够接受的手段让红色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改革。
2.数字化文物修复和展示
随着千百年的风化侵蚀、战火和历史变迁,相当一部分文物已残缺或成为碎片。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将这些破碎文物修复,复原速度慢、周期长、成本高且易损伤。同时,传统的文物信息采集主要通过文字和影像资料等手段存储数据的介质(纸张、胶片)不易保存,且不能留存文物本体三维信息及发掘出土的三维位置信息。利用三维信息留存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将破碎文物按原始状态复原再现是当前文物保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与红色基地管理员的交流中,我们得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及基地受损逐渐加重,对文物的保护始终是令他们头疼的问题。因此,在文物修复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计算机模拟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及展示。通过对文物进行扫描和分析,可以生成其三维模型,并修复其中的损伤的方式对红色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将助力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推广,提高辽宁省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水平,拓展红色文化传承的受众群体和方式,实现红色文化的持续性发展。通过深入地挖掘和传播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使红色文化以更灵活、更生动、更立体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从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
三、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传播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分析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现状,并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策,具有较强的建设性。
本研究既有对过往红色 文化研究各个方面理论上、文献上的整理、分析,又充分结合教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既进行了理论上的顶层设计,又有实操性较,强的对策办法,突破了以往研究缺乏实证性,陷入泛化的问题,力求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及其传播的学理性。
过往研究更多地单纯地从思想理论教育的角度分析问题,本文尝试从公共历史学教育、文化传播的角度入手,拓展了研究的视域。
参考文献:
[1]麻钱钱,卢丽刚.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的红色文化传播特征及策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9,(03):18-22.
[2]王昕伟.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基因的传承研究[D].湘潭大学,2021.DOI:10.27426/d.cnki.gxtdu.2021.000064
[3]刘开源,陈辰,唐达娜·叶尔买克.人工智能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发展契机与突破理路[J].传媒论坛,2023,6(13):81-84.
[4]张宏凡.人工智能视域下红色网络文学传播策略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4):80-82+85.
[5]柳鹏.辽宁红色文化遗址资源传承与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6]宣晶.“互动科技+红色文旅”,打造数字文化“生态圈”[N].文汇报,2022-07-13(005).DOI:10.28814/n.cnki.nwehu.2022.002103
[7]朱伟.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
[8]刘琨.红色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5.
[9]帅康,邰方赢,尹礼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态势及其促进策略研究[C]//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2020年第三届智慧教育与人工智能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常州大学怀德学院;,2020:2.DOI:10.26914/c.cnkihy.2020.050642
项目简介:该论文为沈阳大学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2311035270,项目名称:科技燎原——人工智能赋能辽宁红色文化传播)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吴冬梅.
作者简介:沈阳大学商学院21级财务管理专业崔馨元.
沈阳大学经济学院22级经济学专业张译文.
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21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刘经博.
沈阳大学机械学院22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徐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