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BBC纪录片《美丽中国》多模态分析

刘亦萱 郭子涵 杨夏润
  
优享生活
2024年1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119

摘要:纪录片作为一个特殊的影视产业具有它自身的文化宣传特色,作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有效平台,对于宣传我国文化产业、打造中国国际形象具有积极的推进意义。由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纪录影片《美丽中国》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重视。本研究选取BBC 纪录片《美丽中国》中的两小集,《锦绣云南》和《云翔天边》为研究语料,对其中各种意义表达手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走出去”的传播策略和影响。

关键词:BBC;纪录片;美丽中国

引言:

在国家形象构建的过程中,一些纪录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美丽中国》系列纪录片,更深入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形象。本文将以《美丽中国》为例,通过多模态分析,探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走出去”的传播策略和影响。

正文:英国BBC电视台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在纪录片  领域也以叙事方式巧妙,画面精美宏达著称,被誉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海外渠道。其中,BBC《美丽中国》系列纪录片,向全世界尽情地展现了中国的锦绣河山之美,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对于展现全面、立体的国家形象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国家形象构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本文以《美丽中国》第一集和第二集为例,具体分析、辩证讨论该纪录片对我国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作用。通过观看该系列纪录片,读者可以感受到美丽中国,不仅美在人文风光,更是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纵观第一集的所有场景,可以看到这里有夕阳映衬下的道道梯田,有夜幕下、漓江上摇晃的竹筏,也有流攀爬于峭壁悬崖中嬉戏打闹的黑叶猴群,还有耸入云端的砂石砺岩……华南地区耸立的石灰石山峰,与水牛、燕子、鸬鹚等野生动物共同组成了该地区的生态圈。而从夜晚火把光下渔舟唱晚图,到纪录片结束的成群飞鸟迁徙鄱阳湖的壮观画面,始终贯穿着无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温馨场面。背景音乐、虫鸣鸟叫、动物高歌,与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及旁白共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1]

从正片开始,第一集首先讲述了华南的人文风光。解说词首先介绍中国南方人的习惯——将水稻制成大米食用,接着从“种植水稻”这一话题,利用视觉模块引出一块块回环在重峦叠嶂的斜坡之上的梯田。进入梯田内部,解说词继续讲述梯田内植物与动物共生规律——肥沃的梯田里的青蛙消灭害虫,青蛙的天敌池鹭时不时地出现抑制青蛙爆发性的繁殖,成功利用一环扣一环的以小见大手法,展示了梯田内部的循环系统及百姓播种的自然行为的生活图景,同时也暗含对中国劳动人民物尽其用的肯定与赞叹。

再比如,镜头中还出现了探险家探索石洞的场景。场景中探险家使用的绳子象征探险者命悬一线的危险处境。同时采用微微的仰角,表达对探险家的尊敬之心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方画面主体是一个面带笑容的年轻姑娘。从视觉模块,可以看到的是她的开怀大笑。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朝气和阳光的笑容,宏观隐喻了当下中国人民生活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读者也能从笑容中感觉到姑娘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热爱,即个体隐喻。

紧接着,纪录片从听觉模块和视觉模块一起出发,片尾通过节奏欢快的背景音乐、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以及举着高于头顶的金鱼表演,形成了多模态隐喻,这一多模态隐喻体现了中国人民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描写人文风光时,纪录片还穿插了对华南自然风光的描写。在景别的选择上,纪录片多以远景、全景交代地貌特征,对于一些十分特殊罕见的野生动植物,会酌情使用特写镜头予以呈现。比如以下具体图景:

橘红色的朝阳光芒万丈,两只丹顶鹤展翅翩翩起舞引颈向天而鸣,在万道霞光的衬托下,勾勒出一幅美妙的画卷。在这一场景中,画面的主体是丹顶鹤与朝阳。展翅的丹顶鹤与初升的朝阳相互映衬,冲击力强,吸引观众的目光。同时,从听觉模块可以听到这里丹顶鹤的长鸣,这一画面,展现了生灵充满活力的景象,对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的加以赞颂,对能够永久拥有美丽大自然表现出强烈期盼和向往。

《美丽中国》系列第二集《云翔天边》则讲述了中国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人文风光以及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如西双版纳的亚洲野象、白马雪山的滇金丝猴、高黎贡山的红腹角雉、无量山的黑冠长臂猿、思茅的大绯胸鹦鹉等。与第一集《锦绣云南》显著不同的是,第二集《云翔天边》用了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野生动植物为代表的自然场景,对比之下,人文场景的比重有所下降。[2]相同的是,为了描述这些场景,BBC在第一、二集纪录片中都多次使用了卫星全景地图,通过镜头前进方向,将观众带入将要介绍的地域。《云翔天边》的叙述范围集中在以云南省为主要地区的西南边陲,这里受横断山脉的阻隔形成了独特的人与自然生存环境。纪录片大致把第二集的叙述划分为三大部分:横断山脉南端傣族人们居住的大河文明区域、横断山脉的东侧寒冷高山区和横断山脉东侧的香格里拉。在这三个板块中,穿插着许多人文与自然的生动场景,如从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云南境内翻涌的怒江;怒族、哈尼族、基诺族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等。

与第一集相似,BBC纪录片首先介绍的是人文风光——傣族泼水节前的洗礼。傣族人现居住在与越南以及老挝接壤的热带地区,传说他们的先辈是从寒冷的而又遥远的北方山区顺流而下。傣族人称自己为水之民,而云南的河谷地带是他们两千多年来繁衍生息的故里。为了感恩养育了傣族文化的河流以及肥沃的土地,泼水节始终是众所周知的民族节日。

其次,BBC在该场景中为了隐喻出傣族人泼水节文化习俗下对生命的热爱,在这一段的介绍中同期声运用最多的就是水声。具体包括河水流动的声音、妇女们取水时的声音、人们用河水浴佛的声音、大家相互泼水的声音等。这不但将拨水节的习俗表现的更逼真,也真切的让观众听到男人女人还有小孩在泼水时欢快的笑声,尖叫声与水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傣族人民的激动和愉快。整部纪录片虽然没有刻意去做到音画同步,但画面和声音的情绪一致,二者相辅相成。

继人文风光后,BBC迅速衔接了自然界的场景:长臂猿的叫声在空谷中回荡。这一场景隐喻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同时展示了中国的优美传统文化风俗。除了解说词,这一段同样运用了声音的预示法。观众先听到响亮的鸣叫传递整个空矿的山林,之后才了解发出声音的主体。可以看到,画面上长臂猿穿林越树如屡平地,像荡秋千一样荡越前进,配合画面的同期由低到高的鸣叫,声音回响山谷间,视觉与听觉多模态共用,成功引发观众对诗情画意的场景的更深层次的联想。

在描述植物的多样性时,纪录片向观众介绍了隐匿在群山中的遗落人间的最后天堂“香格里拉”。在上个世纪,由于西方园林设计的不断发展,对新物种产生了迫切的需求。当时,无畏的植物探索家世称“植物猎人”。电影《迷失方舟的侵入者》中的英雄其中最出名的便是Joseph Rock真人版的Indiana Jones。胶片出色的记录了他与随行人员的一系列深入云南腹地的探险远征。他发现了千姿百态的植物,并将其记录于特制的玻璃质感光片上,通过将成千上万的标本送回西方,达到植物猎人永远改变了世界园艺的效果。

在描写欧洲的植物猎人时,纪录片也将其与中国的茶马国道联系起来从而增强新颖性,体现文化交融的活力。由此看出,《美丽中国》的描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善于将物种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或戏剧性的故事表达联系起来从而引起观众的兴趣。[3]

当然,第一集和第二集均包含负面评价。第一集通过杂乱的集市、雾霾、工厂排放废气、灰色的天空、运输的大货车等画面,配以旁白及音乐,形成了多模态隐喻,它强调的是因发展经济所要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中国岌岌可危,令人担忧。

在《云翔天边》结尾处可知,现今云南南部工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增长,大规模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需要开辟云南更多的茂密丛林。通过镜头语言可以看到不断涌入的观光客对着徘徊在丛林于水泥道路上的野性亚洲象拍照的场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里共生,250头野生亚洲象被严密的保护起来,每年都会有小象出生,种群渐渐的壮大起来。”该段解说词隐晦地表明:尽管野性亚洲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也可以在人类介入的情况下茁壮成长,但不排除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会产生难以解除的矛盾。在有限的自然资源情况下,人类不可避免地开辟更多的自然环境,与动物挤占同一片生存空间。也许有一天,野性亚洲象会逐渐失去野生环境,成为生活在“没有围栏”里的野生宠物。

“云南的丛林所面临的压力正逐渐加大,新建的公路纵横交错在残存的树林间,以满足商业工业以及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这是两个截然不同世界的交汇处。”解说词感叹中国人口数巨大,大象还能在中国生存就是个神话。并且配乐将汽车嘟嘟声和象鸣声交替放映,画面为很多旅客站在一起叽叽喳喳,大象聚在一起,不敢往前走。BBC在这里想要表达:当人类现代生活开始融入原始自然生态,还未降临危机时,人们应该反思野生动植物是更能无拘束地存活在它们熟悉的野生丛林,还是更享受在人类搭建的自然保护区里遭受不断袭来的观光客的叨扰。很显然,BBC对于后者持有的是批判的态度。

由此可以看到,该纪录片里自然地貌与野生动植物是主要表现对象,但其中也涉及一些农牧业文明与城市化的工业文明。[4]在农牧业的生活状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微妙而和谐,是一种积极的自然观;在城市化工业文明的状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并恶化,是一种消极的自然观。基于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延伸出反思自然观的人文自然观,其与积极的自然观吻合与消极的自然观相对立。

结语

通过BBC的《美丽中国》系列纪录片,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感受到中国的美丽和丰富多元的文化。在国家形象构建的过程中,这样的纪录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希望BBC能够继续为世界呈现更多关于中国的精彩纪录片,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美丽中国的魅力,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播正能量,让美丽中国的故事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新蕾.生态纪录片构建美丽中国形象的实践逻辑、叙事策略及其效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2,35(10):60-63.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2.10.021.

[2]徐艳丽.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走出去"的传播策略研究——以自然环境类纪录片《美丽中国》为例[J]. 出版广角,2018(19):83-85.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9.025.

[3]张萌萌. 《美丽中国》对中国自然人文类纪录片创作影响研究[D]. 江苏:苏州大学,2017.

[4]唐梦. BBC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1.刘亦萱(2002年10月-),女,汉族,河北省衡水市,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是英语。

2.郭子涵(2003年6月-),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是英语。

3.杨夏润(2003年6月-),女,汉族,山西省运城市,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是英语。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