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互联网+”的环卫工人休息站建设与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以武汉江夏区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卫工人在城市环境卫生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然而,环卫工人休息环境恶劣、缺乏基本设施的问题日益显著,已成为制约环卫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改善环卫工人休息环境,满足其对休息站的迫切需求,以武汉江夏区为例,探索建设环卫工人休息站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创新模式。从环卫工人的核心诉求出发,结合“互联网+”科技手段,以服务型公益环保设施为基础,构建了一套集灵活、环保、可循环为一体的环卫工人基础服务模式。该模式响应国家城市环境卫生建设的改革号召,集中社会力量,实现普惠到点,能够有效改善环卫工人的休息环境,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对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环卫工人;休息站;互联网+;服务模式、公益环保
1、城市环卫休息站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1.1 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印发包括《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在内的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安排。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转折期,城市环境治理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与文化、经济息息相关,做好环境治理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1.2 环卫工是维护环境卫生的主力军,是文明城市的守护者
围绕生态环保、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核心价值观而展开,洁净城市是宜居宜业的基本理念,而街道环卫清洁则是优化人们生存、居住环境的基础。环境卫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为了营造干净美丽的城市环境,环卫工作是社会工作主体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1.3 进一步关注环卫工权益,提高其社会地位
环卫工人在城市建设中,是维持社会环卫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石,但“薪酬福利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风险大”“从业人员老龄化”等问题一直困扰环卫行业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进一步保障环卫工人合法权益,改善工作环境,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改善环卫工生存及发展现状,保障环卫工人权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汉江夏区环卫休息站现状分析
2.1 环卫工群体高龄化趋势明显
当前我国环卫工人老龄化趋势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湖北省每天作业的环卫工人超八万人,武汉市现有环卫工人37000人,环卫作业道路面积2亿多平方米。
环卫工人多由高龄劳动者组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男女人数所占百分比为17:83,50-60岁之间年龄段所占百分比为100%。
2.2 环卫工人休息站等基础服务设施存在缺口
环卫工人休息条件恶劣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环卫工人群体数量庞大,与之相对的是现有环卫工人休息站等配套设施建设缓慢,无法切实解决环卫工人在工作中的问题及其窘迫的环境。完善环卫工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构成一个合理,可持续的环卫工人基础服务模式迫在眉睫。
3、“互联网+”视域下环卫工人休息站建设方案与服务模式
3.1 环卫工人休息站建设方案
3.1.1 建设专属休息站——推动基础设施服务升级
现有空间的设施不全面,内部设施已经难以满足环卫工人日常需要,建设一套完整合理的基础设施刻不容缓。为此,优化升级现有休息站内的基本水电设施和工作设备,对现有休息站进行模块化结构设计,应用新能源技术。按街道具体情况以及环卫工分布密度,放置合理档位的休息站,如在环卫工分布较为密集的街道以及较为宽阔的十字路口地带或转角处放置大型休息站。在人流量较少或清洁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街道放置结构灵活的小型休息站。
为减少休息站的废弃,利用率少问题,建立可拆卸组建可移动的小型休息站。可拆卸性设计对建筑体系、部件和材料回收,方便日后变更及最终拆除(部分或全部)。这种设计是绿色环保型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城市进程加快,建筑拆解费时费力,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而用可拆卸性的休息站避免了这种浪费,减少废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增进经济效益,并最终方便地清除建筑物,回收部件和材料以便循环利用、再制造及再生利用。
3.1.2 建立环卫工专属视觉标识系统,强化其识别功能
建立一套环卫工人专属的视觉标别系统,运用到环卫的各个方面,例如休息站,工具,补给点等,以增强环卫工人的认同感,归属感,有效的将视觉符码传递给环卫工人,方便环卫工人的识别。依托线上app进行定位,对环卫工人进行统一的培训,利用智能手表快速检索区域内休息站点,在线下全面覆盖新型环卫视觉标识系统,形成环卫工人专属的视觉标志。
3.2 线上服务模式
3.2.1 打造爱心援助APP线上线下联动
通过政府给予鼓励,充分整合资源,凝聚企业力量援助环卫工。同时规范企业爱心援助体系。让爱心援助落到实处去,真正为环卫工人提供实质性帮助。对于优秀的爱心企业,进行嘉奖和鼓励,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建立环卫工人援助APP,让线上爱心人士与线下爱心商家联合援助,以落实到每个休息站点。通过对爱心商家、志愿者援助和政府补给的资源整合,实现环卫工人点对点的补助对接。
3.2.2 智能手环健康监测
为高龄人群为主的环卫工人,开发专属智能手环。具备对讲功能,心率监测,定位功能,呼救功能。在环卫工接受爱心服务捐赠和资源物品的拿取时提供更好的更准确的助力。配合大数据分析优化工作路线,提高工作效率,为环卫工人安全也提供了保障。其中为应对紧急突发情况,设立呼救功能——危险和需要救助时发出警报,并且同步到援助APP上,搜索附近志愿者,推送求助信息,提供被救援位置,志愿者位置。
总结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推进城市环境治理发展,城市环境治理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环卫工人作为城市环境治理的先锋队伍,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困境,环卫工人对环卫工人休息站等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需求强烈。灵活、环保、可循环的创新模式,适应现代化智慧环卫发展需求,以“互联网+”科技为驱动的服务型公益环卫设施,集合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创造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查文静.环卫工人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23.
[2]李雪,殷知诺,刘莹,等.避风港——环卫爱心休息站设计[J].西北美术,2020,(03):44.
[3]荆雨萌.城市环卫工人服务站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
[4]李可安.城市环卫农民工生存状况研究[D].济南大学,2016.
[5]彭鑫. 长沙市环卫工劳动保护问题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