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下网络内容对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影响探析
摘要: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推广普及,大学生群体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由“性别对立”引发的争端在网络上日益增多,性别对立言论和刻板印象的广泛传播加剧了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困惑和误解,产生认知偏差与观念冲突、情感波动和心理压力,对其行为选择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网络宣传阵地,开展校园主题活动五个方面,凝聚起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性价值观和社会性别平等进步。
关键词:性别对立;大学生;性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性别对立现象在网络空间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这一现象不仅潜移默化地加剧了不同性别间的紧张关系,更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网络上的性别对立言论和极端观点,极易误导大学生的性认知与价值观,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力军,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进步,贯彻落实新时代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一、互联网“性别对立”与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关联性
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是利用性别意识上的二元对立,简单片面地将一切问题的根源归因于性别差异,造成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不同性别之间因观点、立场或利益冲突而产生的紧张、排斥甚至敌对状态,是大众眼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歧视等传统观念在网络上的投射。由于互联网媒体的快速传播和放大效应,性别议题更容易引发关注和争议。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使得个体更容易发表极端言论,情绪化的表达加剧了性别对立的氛围。
网络空间中的性别对立言论具有极强的传播力与渗透力,这些言论往往充斥着偏见、刻板印象乃至极端观点,严重扭曲了性别的多元与平等本质,误导了大学生对于性别角色的正确认知与价值判断。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网络上性别对立言论和观点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形成。性价值观是指个体对性行为、性关系及与性相关事物的多层面的价值判断取向、态度等,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在性价值观上存在矛盾心理,如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性别、年龄、性格、教育程度等个体差异是影响大学生性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在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下,“仇男”“厌女”等标签,对“男权主义”“女权主义”的片面解读会影响大学生对两性关系的正确认知。在人类现代社会中,两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尊重异性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割裂的互联网环境会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偏离,从而形成极端思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在网络性别对立境况下可能加剧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大学生对性别角色的正确认知,进而扭曲其性价值观。
二、互联网“性别对立”现象对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影响
互联网“性别对立”思潮,与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对家庭的冲突、社会的撕裂和矛盾的扩大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性别对立”现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干扰大学生正确性价值观念的塑造。
(一)认知偏差与观念冲突
相关数据显示,“性别对立”网络舆情发生频率高、传播速度快、与大学生相关性高的特点,“渣男”“渣女”“直男”“绿茶”“心机婊”“下头男”“海王”“养鱼”“舔狗”“女拳”等已然成为当下网络热词,“抛开事实不谈”“男女性别互换一下”等有关性别的阴阳怪气的字眼在网络评论区里面频繁出现,,挑动“性别对立”俨然已成为“流量密码”。互联网上的性别对立言论往往包含极端和片面的观点,这些信息极大可能会误导大学生对性别关系的认知,造成对两性关系的认知偏差。性别对立现象加剧了不同性别观念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网络上性别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激烈交锋,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矛盾,或者在不同观点之间频繁切换,或者如何在不同的观点之间做出选择,难以形成稳定、理性的性价值观,这种不稳定和不理性的性价值观可能会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它可能在两性关系缺乏自信感到迷茫、不安,或者在社会性别平等问题上持极端或偏激的立场。
(二)情感波动和心理压力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参与度高且敏感活跃的群体,在性别圈层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再加上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也更容易受到网络相关热点事件和铺天盖地的舆论的影响。在针对大学生是否刷到过“性别对立”网络事件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时,只有不到14%的大学生完全没关注过这类事件,其他超过86%的大学生均有一定了解或者有所耳闻,而且近1/3的大学生在看到性别对立热点话题时的处理方法是在网络中进行点赞、评论或直接转发。
互联网上的性别对立言论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化表达,这种氛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情绪波动。他们可能会因为看到或参与到性别对立的讨论中而感到愤怒、焦虑或沮丧,学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往往难以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本质,而媒体则有意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导至男女性别差异的讨论上,以此作为主要内容来吸引关注。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男女双方之间产生争吵和分歧,而媒体则通过制造这种争议和话题,获得大量的流量,并进而实现其流量变现的经济目的。
这种争吵和分歧会造成大学生的情感波动,负面情绪无法被有效分解,从而蔓延到现实生活,引发现实中男女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长期的性别对立氛围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他们可能担心自己因为性别而被贴上标签或受到不公正对待,这种担忧会进一步影响其性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三)行为选择与社交影响
互联网上的性别对立现象可能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些不恰当的行为示范。例如,一些极端的性别言论可能鼓励大学生采取攻击性、排斥性或歧视性的行为,通过视频、图片等直观手段,某些内容刻意放大负面效应,引发观众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例如,某些视频过度聚焦于受害者遭受殴打或侮辱的画面,并刻意打上性别偏向的标签,展现男性似乎拥有绝对力量的形象,同时描绘女性为蛮横和无理取闹的角色。这种做法有意识地刺激观众的攻击性情绪,加剧性别之间的对立心理。长此以往,男性与暴力相连的标签逐渐在女性心中积累,而女性被片面描绘为无理取闹的形象也悄然影响了男性群体的认知。
大学生如若长期浸染在“性别对立”的环境下,会产生“恐男”“恐女”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会回避与异性交往,或者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偏激的行为,他们可能会因为性别立场的不同而与某些朋友或群体产生隔阂,甚至被迫站队,这与其应有的健康性价值观相悖。
三、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下大学生性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一)加强性别平等教育
性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应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着重强化性别平等教育。社会与学校所倡导的性价值观,必然蕴含着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的核心要素。在进行大学生性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以此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在两性交往及社会性现象的理解过程中,树立起科学、自由、平等的性价值观念。这一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强调实践应用,确保大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形成并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价值观念。同时,将性别平等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分析“女性在职场中的挑战”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及其影响,从而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
(二)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面对互联网“性别对立”的境况,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他们自觉营造维护一个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环境,高度重视并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提升,核心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从而避免被误导性信息所影响。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和筛选技巧,更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也不随意传播未经核实的言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网络上的性别对立言论”等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言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网络上的性别对立言论往往是出于特定的利益诉求或情感宣泄,而非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媒体报道,不盲目跟风,学会从媒体的报道中提炼出客观事实,并基于事实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互联网“性别对立”思潮的冲击,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性教育观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注重内容的区分度,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覆盖到不同层面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设计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大学生在性别认同、性取向、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以“性别认同困惑”为例,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困扰,帮助他们逐步理清思路,探索自我认同的可能性,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更好地应对性别认同带来的心理挑战,增强心理韧性,实现自我成长和突破。
此外,引导学生正向看待问题,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正确归因,预防学生陷入情绪低落、消极悲观的心境,陷入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中。
(四)巩固网络宣传阵地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性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做好涵盖两性交往、性权利、性少数群体等多个方面的性知识科普,发布性别平等相关知识和正面案例,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例如,可以创建“两性关系”专栏,分享正向的故事和经验,鼓励学生参与网络讨论,发表理性观点,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同时,网络宣传平台应对热门涉性事件进行权威解读,引用权威期刊和媒体报道,确保信息准确,如大学生同居、感情伤害等关联度高的事件进行全面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帮助学生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正向的性价值判断,在面对各种“性别对立”现象时能够做出明智选择和判断,避免盲目跟风或产生偏见。
(五)开展校园主题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性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营造的轻松、平等、友好、宽松的环境特别有助于增进两性之间的理解和关系。依托大学生自行组织的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性价值观教育引导融入其中,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性关系以及性活动。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性价值观,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开展各类校园主题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形式。例如,组织以“性别平等与多元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活动,通过展览、讲座、工作坊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进而促进不同性别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增强学生对性别平等的认知,营造一种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观玉.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形成原因研究——以“杨笠事件”和“丁真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2):130-132.
[2]陶茹文.当代大学生性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8-9.
[3]周栋.“性别对立”对辅导员工作的挑战及应对[J].高校辅导员,2023,(05):77-80.
[4]张新苗.微博评论性别对立评价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2.:42.
[5]秦步焕,王祥凯.“性别对立”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02):95-102.
[6]郑逸凡,江腾飞.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09):93-95.
作者简介:
朱睿(1993-),男,硕士,讲师,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学;
向洪莹(1996-),女,硕士,助教,成都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2022年课题项目“自媒体时代下网络性内容对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项目立项编号:SXJYC2201)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