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生态系统理论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叶成苗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学习压力最大、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利用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中的方法和技巧,从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查,改善学生不合理的行为,为心理问题学生找到更多方面的支持,如家人、朋友、老师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从而发挥出生态系统理论的作用,并且达到缓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生态系统理论;不同年级

中学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对于高中生来说,除了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烦恼,还需要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成长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生活环境的多变性,给高中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加之他们自身情感丰富敏感等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使得这一时期成为个体心理危机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和易发阶段。因此必须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及现状

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是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自我实现是心理健康最理想的状态等。国外学者Sawyer(2002)等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有14.1%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Bronfenbrenner于1979年提出,而后学者们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并将这个理论逐渐运用到心理学及社会学等等相关学科中。生态系统理论主要是讲述从微观、中观、外部和宏观四个层面对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人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心理的影响,个体所处环境也会对其影响,应该引起重视,他认为微观、中观、外观和宏观系统有时直接对个体产生影响,有时通过子系统间接影响个体。微观系统是指,个体在生活中,与其接触最为密切和直接的环境,包括家庭中的亲人和家庭环境、学校的教师校园环境、同辈群体、家庭、学校以及同伴都属于微观系统,这些微观环境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中观系统是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相互影响,个体在家庭中与亲人的相处模式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外观系统是指通过影响个体的微观层面从而间接影响个体的系统,如家长的工作环境会对家长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模式会影响教师,老师被施加压力时有时候会将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顾然、商华,2017),家长、教师以及其他微观系统又因此而影响到个体;宏观系统是指会影响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大环境,比如当地风俗、文化以及风气等等(刘杰、孟会敏,2009)。生态学关注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性,以及有机体在环境中获得的动力平衡与成熟的过程,形成人类生命有机体与其周遭环境之间的互动(葛平,2014)。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理论涉及的层面较多且较细,对于心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问题提出

基于文献梳理发现,高中生处在特殊的人生阶段,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来自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如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等极易受到家庭、学校、同伴的影响,因此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研究视角,从家庭、学校、同伴等微观视角以及中介系统中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出发,研究它们之间的各个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西安市某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共184名在校生,男生74人,女生110人参与调查。其中高一42人,高二97人,高三45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女生略多余男生。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发放问卷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作答情况。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包括调查对象的所在年级、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本研究之所以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因为其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所得到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06。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即“从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每个因子的6项按此标准计分除以6,就是该因子的因子分。2-2.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3.99分表示该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症状,4-4.99分表示该因子较重的心理状态。

(三)高一年级学生较高二年级学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本研究还发现,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十个维度中,除了强迫症状、学习压力、心理不平衡在年级上不存在差异,因为显著性检验结果均大于0.05。剩余的七个维度中均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多重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偏执方面,高一年级学生较高二年级学生更有偏执倾向。在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方面,高一年级学生均比高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总的来说,即在心理健康上,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于高一年级。具体原因将深入展开以下分析。

1.首先从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中家庭层面进行分析。在家庭中,父母期望对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压力。由于这个时期的高学生也处在文化课程学习的关键阶段,升学考试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动力但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这一时期的学生的任务就是努力进入大学,父母的期望使得学生会在无意识中增加压力和紧迫感,因此高一到高三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的七个维度中均存在心理问题。其次是父母对孩子的管理方式和学生的适应程度,高一的学生,父母一般情况下很上心,对于孩子的关心程度较高,包括其学业方面,会检查以及敦促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孩子的管理比较严格,因此,高一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而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已经经历了一年的高中生活,父母对其学业已经有所了解,对孩子的管理较高一而言没有那么严格,因此高二年级较高一年级心理压力较小。此外,部分高中生需要住宿,这就导致其需要从已适应生活的舒适区走入陌生区域,和父母接触的时间也自然而然减少了。就部分高一学生而言,可能难以适应这一改变,而高二学生适应性高于高一,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一较高二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2.从学校教学角度进行分析。高一学生刚刚步入高中生活,高中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无论是从科目的数量上上还是从学习内容的难度上来说都是如此。因此高中生对于应对学业压力方面存在心理问题。而高一新生较高二学生而言,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且高一学生不分文理科,所学科目较多,而高二学生已经经历了一年的历练并且实行文理分科,对于学习方面逐渐进入正轨并且专注于文科或者理科。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一较高二适应性稍差,会引起焦虑,学习压力等。故高一较高二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3.从同伴关系进行分析。高中生还未完全成熟,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因此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还不是很熟练。因此会由此产生烦恼,带来一定心理问题。高一学生由于是刚刚入学,对于结交朋友是带着既新奇有担忧的心情,和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矛盾。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多适应一年的时间,相对而言,拥有更稳定的同伴关系。因此高一较高二更易出现心理问题。

4.从中介系统进行分析。中学生所处的中间系统是每个微观系统内部之间以及外围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是最典型的中间系统。但是二者属于独立的微观系统,是对学生成长影响最直接、最大的微观系统。

五、结语

(一)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关爱。人具有天生的价值和尊严,个人需要获得尊重,父母要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涉及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与孩子商量,与孩子沟通。

(二)关注高中生的交往需求,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引导孩子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矛盾,培养高中生同伴交往能力,从而获得积极健康的同伴关系。父母可以尽量做到言传身教,告知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经常性组织同伴出行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同伴交往。

(三)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是人们教与学的主要场所,这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之间的所有的言语和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和长期的影响,而且学校的影响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计划,所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方双虎,姚本先.英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

[2]葛平.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科技视界,2014(34):2.

[3]顾然,商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289-294.

[4]石晓磊,胡荣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0):1599-1601.

[5]郭潇潇,辜良宝,周红伟.武汉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3):5.

[6]刘杰、孟会敏.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02):250-252.

[7]朱皕.近50年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心理科学,2005,28(4):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