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的一些思考

——以《苏幕遮》(周邦彦)教学案例为例

段小英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33期
宁夏育才中学 宁夏 银川 750021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33-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翻转课堂”正在逐步占领着现代教学的主阵地。[1]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来完成。“翻转课堂”则将传统的教学结构在时空上颠倒了过来:课前,学生利用教师上传在个人空间中的数字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老师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学生开展协作学习,积极参与与同伴、教师的互动交流和合作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显著。笔者也尝试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运用于“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本文将通过《苏幕遮》(周邦彦)的具体教学课例,提供一些“翻转课堂”实际教学的经验及反映出的问题。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可操作性与挑战。

一、“翻转课堂”前的准备

(一)学情分析与分组设置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基本能够用确切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能够在课下借助多媒体工具查阅资料,筛选和整合信息。教师要基于个性化的教学需求,通过分析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方法中的不同进行合理分组,将学生分为6-8组(视具体人数而定)每组设一名小组长,主要负责组内人员在课下查阅资料、充分预习及课上合作探究环节的任务分工。

(二)教学资源与导学准备

既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深层学习 ,教师就必须转换角色 ,教学设计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 ,创造适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情景。[2]据此 ,笔者一方面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阅读,另一方面,设计了课前导学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见表格一《导学案设计思路》)。

(三)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①按照“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单元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②体会作者的羁旅愁思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③学习作者借咏物表达情感的妙处。

④赏析作者是如何把浓浓的思乡之情用细腻、清淡的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实录

(一)情境导入:

共同来欣赏一首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概括了我们对“乡愁”的所有感受——凄清、怅惘、绵长。思乡也是每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内心最柔软的、难以抹去的浓愁。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有关乡愁的词,一同赏析婉约派词人周邦彦在词中表达的那份别样的乡愁。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诵,读准字音,根据课前预习读出停顿和重音。

2、请一位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读后进行点评。

3、教师纠正停顿和重音,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加朗读配乐)。

(三)精读文本,学生展示

1、这首词中的哪一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明确:“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

教师补充: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长时间离家。

让我们带着周邦彦此时的情感,共同朗诵这两句词。

2、通常我们在失意、无助的时候,最想念家乡,所谓:“人穷则返本”,身处困厄总想回到故乡寻求心灵的慰藉。但此时的周邦彦仕途顺畅,春风得意,为什么会无端生发思乡情。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但周邦彦的思乡之情却不是无端生发的,是什么触发了作者内心最柔软的乡情?

学生明确:景物描写——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点明“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3、合作探究

为什么这样的景物会勾起作者的思乡情?(请先鉴赏词句,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再进行分析)

要求:①鉴赏内容梳理成条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作补充:

学生:“燎沉香,消溽暑”这两句词给人的感觉是闷热潮湿的,梅雨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教师补充:描写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生活悠闲,“燎”字似乎能够让我们看到丝丝袅袅的烟气,淫雨季节,作者感到烦闷,也百无聊赖

学生:“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描写词人听到了清脆的鸟叫声,叽叽喳喳,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

教师点拨:这句词我们要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那个词用的最好?

学生明确:“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词人由烦闷变得欢快,心情也舒朗起来)

4、现实情境触动了作者的思乡情,作者是如何排解内心的浓浓愁绪的(作者将内心的乡情寄托于何处)?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明确: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寄托在回忆和梦中。

①问“渔郎”是否想起我,用了什么手法?——对写法

对写法—此处相思,彼处着墨:明明是自己思念故乡,却问渔郎是否思念我。这样写,不但把自己对故乡及亲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而且独辟蹊径,不落俗套。举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将思念之情寄托入梦。

作者梦中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乘着一叶扁舟,驶向长满荷花的水边,梦境虚幻缥缈,却是那么美好。

用一个词总结作者思乡情的特点:清淡细腻。

教师:周邦彦的这首词一反一般乡愁类词表情达意的浓烈,而是将浓浓的思乡之情用细腻、清淡的景物描写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乡愁,虽清淡,但深刻。

这让我想起了唐代女诗人李冶的一首富含哲理的《八至诗》:

八至

唐·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

学生填句:至浓至淡乡情。

(四)板书设计

三、教学反思

尽管翻转课堂获得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但是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和困惑,应引起教师的思考和重视,才能更好地推进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服务。

(一)解决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撑瓶颈

“翻转课堂”理念能付诸教学实践的最基本前提是信息化时代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的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其中涉及到教学平台的支持 ”。[3]目前很多教学平台能够满足教师制作微视频、上传资料、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在线答疑等需求。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配有一个移动学习终端,但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手机来完成的(特别是住校学生),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确保学生在课下能够利用手机全心全意地进行在线学习,而不是以学习为借口,用手机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笔者认为,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法优势的最大化,最重要的是需要解决技术支持问题,师生的教与学的终端要配套,只能用于查阅和接收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且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终端,督促学生有效学习。

(二)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信息素养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一节成功的“翻转课堂教学课”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资料、尽可能全面的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对课前学习任务的设计、课堂活动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更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水平。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参与学校的教改创新,敢为人先,大胆尝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借助网络课程主动学习,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站就有很多关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法》《慕课问道》《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等,对教师提高翻转教学的能力有极大帮助。

(三)完善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前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翻转课堂顺利进行和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表现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一环,必须纳入课程的评估体系。教师除了对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参与度、成果展示等课堂表现进行相应评价外,对学生课下、线上的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要及时跟进和评估,评估结果如实记录在册,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表现。教师要充分重视过程评价外,多元化考核,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前的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及课堂互动中,保证翻转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翻转课堂是新课改形势下出现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它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问,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有效激发 ,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团体协作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4]

参考文献

[1]李敬川,王中林,张渝江.让课改的阳光照进教育的现实——重庆聚奎中学“翻转课堂”掠影[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7.

[2]李杭媛,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A ]《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16 , 30 (2) :104-111

[3]张金磊,王 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 0 12,(4 ):46 —51.

[4]柴柏清,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之思考[A] .《教学研究》2015,1673—9132(2016)15—0385—25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