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文化”: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丰厚宝藏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与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及经验智慧,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非遗”中有大量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将“非遗"融入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富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关键词:非遗文化 课程建设 宝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37-
幼儿园开展非遗活动的意义重大。“非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基因。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启蒙教育开始贯穿于各领域,从幼儿园开始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让"非遗深入幼儿园,在幼儿的心灵里播下对“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良好种子,从而强化中华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觉。幼儿园开展非遗活动的形式多样。通过对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观察,认为可以将“非遗”通过如下途径融合到幼儿园的课程中:
一、是将"非遗”融入游戏活动中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种类繁多的传统游戏。然而,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游戏生存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与其让孩子沉浸在芭比娃娃、电动汽车、电子游戏机等现代化产品中,不如让孩子体验到踢花毽、扔沙包、打陀螺和滚铁环等游戏带来的乐趣。
二、是将“非遗”融入到主题活动中
非遗传承可以开展主题式多领域的整合活动,紧密结合地方“非遗”项目和幼儿园办园特色,开发注重探索和体验为主的活动课程,幼儿围绕某个“非遗”主题,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通过走访、调查等探索性活动,使知识、技能,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如市级的“中渡和家宴、中渡城隍庙会、瑶族服饰、江口梁家拳”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在游戏中体验,培养幼儿亲近“非遗’和主动探究的品质。可以使幼儿接触到独具特色的本土民俗文化。
三、是将“非遗"融入手工活动中
“非遗”项目作为传承文脉的有效载体,如何使之“活 起来和长久传承,让“非遗走进幼儿园,让幼儿面对面去感知“非遗”,接触非遗的有趣”和“好玩”,进而激发对“非遗的兴趣和乐趣。景泰蓝的制作、彩塑京剧脸谱制作、秸秆扎刻、粮食画、风筝、编结、面人、打花棍等“非遗”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手部精细动作,还有利于培养幼儿做事认真耐心的良好品质,幼儿通过动手操作,真正实现做中学。
四、是将“非遗”融入表演活动中
登上舞台,亲身表演,是幼儿从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到真正喜爱上“非遗"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平山山歌,能让幼儿在唱中知、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如“鹿寨平山山歌和鹿寨彩调”,其中不仅包含传统民间艺术的感知、欣赏,还为幼儿提供相互对话、交往的机会。将外在的规范要求内化为幼儿自觉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幼儿学习舞龙表演,在龙的腾挪翻滚中,学会了坚持;在龙的交缠游走中,学会了团结协作;在龙的飞舞中,中华精神深深植根于孩子们心中。
由于“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幼儿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因此有必要建立"非遗”体验馆。采用高科技手段,将各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项目展示出来,通过好玩有趣的互动体验,培养幼儿对“非遗传承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将传习基地建在幼儿园,融入幼儿园活动中,幼儿兴奋地围着传承人唱平山山歌、练习寨沙草编、学习梁家拳等,体验“非遗”制作技艺,不仅可以得到“非遗大师的现场点拨,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开辟了新途径。我们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非遗文化与儿童教育文化相融合,为了让幼儿能通过沉浸式深度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学园按照"挖掘资源转化资源一重组资源”的步骤,根据每个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传统文化主题,精心挑选幼儿感兴趣的文化传统元素,在全园范围内全面实施“传承非遗文化”课程。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编写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的编写过程应充分将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整合,充分注重兼容并蓄即教材既要包括民族和民间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充分挖掘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课程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立足本土,面向全国,实现全面且重点突出的知识普及和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的民间性和民族性地域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有利于弘扬国家的优秀民间民族传统文化和技艺,又能够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形成地域特色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民间、接触民间、关注民间民族文化精髓学会对社会负责和关心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学校教师资源的开发建设
在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资源中,教师是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因为教师不仅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的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资源,从这样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教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滋生 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主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在幼儿心中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传承民族文化的样式,才能形成“非遗”发展的文化土壤。开展“非遗”课程教育活动,从幼儿园开始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让"非遗深入幼儿园,在幼儿的心灵里播下对“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良好种子,从而强化中华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觉。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实践探索中,教师充分利用鹿寨地域文化资源,和幼儿一起探索各种资源的可能性,与家长、社区联手,一起为幼儿打开传统文化的天地,让幼儿的学习和活动变得更有挑战性,让课程现场变成不断尝试、创新的场所,真正地让幼儿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非遗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园课程
[2]刘临安,马龙.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