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丁玉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38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镇海努克村幼儿园 835300

摘要:幼儿园教学阶段和小学教学实习时,学生心智成熟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应当在相邻阶段的教学中建立起联结和沟通,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实现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本篇文章从家园共育的视角出发,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致力于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学阶段的衔接优化,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实现行为习惯养成和心理健康发展教育的质量化提升。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小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38-

引言

幼儿园教育时期是儿童接触集体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而小学教学阶段是儿童步入义务教育的初期,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上都有所不同,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加应教学环境,应当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学阶段的良好衔接,为孩子提供更加一致和连贯的教学环境。

一、家园共育基于幼小衔接的意义探究

在幼儿园小学教学阶段的衔接过程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在心理上会对家庭和父母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所以要通过家园共育的教学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加完备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让父母参与到幼儿教学过程当中,不仅有利于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也能够协助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家园共育的模式是通过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助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加完整和更加连贯的教学环境,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为沟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能够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在学校当中的学习状况,也有利于幼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情况,通过联动和沟通的方式,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学环境,促进幼小衔接。并且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开展幼小衔接教育,还能够帮助孩子尽量的缩短不同教育阶段的差距感、增强适应力,尽快的适应到小学阶段的教学当中,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内容上,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能够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儿童更加积极和迅速的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

二、基于家园共育协助幼小衔接的策略探究

(一)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独立性

在幼儿园教学阶段,接触更多的是区域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游戏的教学方式,教师会通过引导性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从游戏中学习的环境,更加注重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步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初期,所要接触的科目和内容都有所增加,在学习压力上也会有相应的增长,所以从学生的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实现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的有效衔接,要注重儿童的独立性培养,帮助养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在具体实施阶段可以通过家园共育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幼儿园教学中,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教师所安排的任务,在家庭的教育中家长也要学会放手,不要对孩子各方面都担心和顾虑,给孩子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在尝试和挫折中不断探索,能够进一步激发独立性,养成良好的思考和行为习惯。在独立性的培养过程当中,家长不要顾虑孩子会因为尝试失败而产生挫败感,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失去信心,独立的过程就是锻炼的过程,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可以是语言上的奖励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奖励。通过激励作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无论是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还是小学阶段的学习,都具有集体性的特点,需要孩子尽快的适应新环境,与老师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并在班级中结交新的朋友和集体和睦相处。然而,小学阶段与幼儿园阶段也会有些许的不同,小学阶段更需要学生依赖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去结交新的朋友参与到小组学习和互动过程当中,所以,为了实现有效的幼小衔接,应当积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比如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玩具、组队进行游戏活动,通过集体性写作环境的创立,鼓励幼儿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应当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年龄或同阶段的孩子进行交往和沟通,也要鼓励孩子主动沟通,乐于结交朋友。在家园共育的写作之家为孩子培养起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为实现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良好衔接提供有效的训练。

(三)促进行为习惯养成

儿童在接受幼儿教育和小学阶段的教育的时期,正是模仿能力锻炼和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在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方面,要把关注点放在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中,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教导和规范,帮助幼儿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行为表现,进而提升综合素养。家校共育的教学环境,为行为习惯的养成创建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幼儿在学校教学过程当中主要表现出的是社交礼仪的行为习惯,然而,在用餐习惯、表达习惯等日常的生活场景,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要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学分别在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起相应的作用,实现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而家园共育的教学模式就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家庭中家长需要发挥监督作用,帮助孩子树立起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思想倾向,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出发,在幼儿阶段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能够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学生自我的严格要求,不仅能够进一步减轻小学学习的压力,也能够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提升学习效率。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共同促进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与形成,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同时也是进一步缩短幼儿与小学衔接差距的重要探索。

结语

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不仅能够减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良好的沟通方式构建,实现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幼儿独立性,让家校共育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发挥更多和更有效的作用,在减轻学习阶段差距,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秋莉,高美华.家园共育同心同力,幼小衔接科学创智[J].当代家庭教育,2021(35):24-25.

[2]孙成结.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共育模式探究[J].新课程,2021(42):218.

[3]李静.家园共育  携手同行——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1(14):85-86.

[4]赖卓华.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园、校合作共育模式探索——以广州市海珠区儿童入学准备工作为例[J].教育观察,2020,9(28):22-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