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试题命制研究

陈俊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2年54期
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随着2022年版教育部印发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落地,各地专家学者们纷纷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其中关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更是明确了“严格依标命题”。 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深入研究中考命题导向和命制要求,以中考试题命题和考查的理念引领教学实践,不断加强自身试题命制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切实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新课程标准 试题命制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提倡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但是,考试仍然是评价教师教学、检测教学质量、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教育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考试的导向作用与试卷命题质量密切相关,试卷命题的质量,是命题教师基本专业技能的体现,也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检测。一份高质量的试卷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学习评价的目标,充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功能,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起到促进和提升的作用。

要研究试题命制策略与艺术,才能命制好一份高质量的试题。

本文结合近几年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谈谈就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命制的探索。

一、近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的主要特点

1.关注时政热点,知识生活化

近几年的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非常紧扣当前社会、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聚焦时政热点,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和设计试题的情景材料,要求学生对试题给予的信息进行解读、分析、提取、归纳和加工,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中考试题通过考查学生认知社会所必须的思维方法锻炼、道德水平提高、人文素养提升等能力,真正落实思政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全面科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凸显学科特色

新课程标准,尤其是部编版新教材的实施,对中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考试卷不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重在考查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辨别是非,分析、解决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中学生掌握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四大板块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时事,并具备应有的安全知识和品格素养。

3.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鼓励创新思维力培养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改革的要求,中考试卷不仅要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实现理论性和行动性的有机统一。中考命题在情景设问、材料信息的解读、图标数据的分析等方面,要求学生在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和灵活调用所学知识,通过自身的思维组织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表独特见解,让学生的思维力得到有效锻炼。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命题策略

1.把握试题命制的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实施第三年的新教材,与原来的思想品德学科教材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新形势下的中考试题命制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科学命制试题中,主要把握三个原则,即严格依标命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探索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

(1)严格依标命题。要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等要求。要理解和把握核心索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关系,根据所要考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选择测试内容,明确具体任务,并保证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答案制订等准确体现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

(2)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命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探索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试题设计要在情境创设、任务设置、评分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试题材料呈现方式要丰富多样。试题任务要体现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使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学生道德认知、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立意和考查内容应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改革,充分体现课程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2.命题的理念

(1)依据课标,注重双基,紧扣学科特点,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凸显课程的育人价值,注重价值引领、培育法治精神、弘扬中华美德。

(2)坚持探索创新,优化试卷结构和设计,实现从“应试到应用”的转变,突出考查核心内容和核心能力,力求摆脱简单枯燥的“教教材、背教材、考教材”的局面。要不断创新试题形式,增加开放性、灵活性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的试题,避免毫无价值的题海战。

(3)关注时政热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关心国家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变化,关注社会生活中与中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社会现象,扬善惩恶,体现时代性、地域性,突出思想性、价值性,増强综合性、实践性。

(4)注重能力方法,落实学科素养的考查,试卷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试题命制既要从高处立意、大处着眼,又要从小处着手、低处切入,不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实际。

3.命题的基本要求

(1)试题突出主干知识、以学科能力和思维方法为重点,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关注初高中衔接、学科横向联系。

(2)选取材料,源于学生的生活,富有思辨,精选时事热点、地方特色、生活案例,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设计真实情境和恰当问题;善于借助复杂的、多元问题情境,设置多层递进的问题,有意识地将解题所需的学科思维方法渗透其间,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方法。

(3)设问要源于素材,要精准、灵活;应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才能作答,而不是不看材料,照样回答,出现“两张皮”现象。

(4)答案要结合材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评分细则条理清楚,意理兼顾,多处采用采意给分。

(5)时事选择题减少、淡化从记忆的角度进行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时政的理解、迁移和运用。

(6)在选择题的设计上,避免绝对化或模棱两可的表述,注重选项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在选择题的选项中,有意识地将必然与或然、已然与未然、属概念与种概念、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等逻辑关系渗透其中,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

(7)主观题适当减少总设问数量,增加多问式设问,隐性设问,增加阅读量与思考量。知识运用,可以限定某一知识,也可多个知识,或者不规定具体知识范围。

总之,立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以法律、道德、国情等知识的考查为有效载体,实现评价学生学习的目标,充分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当然,试题命制是一个艰苦磨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试题命制策略和艺术,才能命制出高质量的试卷,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如新.走向核心素养新时代的试题命制[J]. 考试周刊,2018(25):142.

[3]马百霞.浅谈教师命题技巧[J].职业技术,2012(06):94.

[4]张海燕.基于中考政治命题改革后的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26):17-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