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殷久志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3年26期
孝感市工业学校 432100

摘要:面对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事业迎来了巨大挑战。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进一步明确诸多措施,深入推进国内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职人才培育质量显著提高。由于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中职学生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专业技能平台,能够更多地接触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因此教育环境的改变需要中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相应调整,依托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建立四主合一课程育人模式,把“课程思政”改革真正落实、落小、落细,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思政;中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同,它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生硬地照搬文件、空喊口号,而应立足于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理念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能够将课程思政内容内化于心。特别是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课程思政影响着其学习生活和人生规划。“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职院校要秉承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成为中职院校必须直面的问题。

1课程思政内涵

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确立的教育根本任务,并逐渐成为各级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导向。在此基础上引申而来的课程思政教育则是对传统思政教育课堂的一种延伸方式。传统思政教育以思政课堂作为主要手段,利用课堂短暂的时间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专家对此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后,指出其不足之处,认为单纯的思政课堂教育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内容,且较为枯燥,其在形式上过于单一、在内容上过于缺乏、在方法上过于守旧,不利于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而课程思政则具有传统思政课堂所欠缺的优势,它是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联合体,通过将思政教育内容引入其他专业科目课程,渗入其教育教学体系,从而将思政教育过去单一的教学形式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实现手段。中职课程思政体系的建构是学校整体参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方针政策的结果,是调动学校所有教师实现自身所教专业教育教学变革的一次活动。中职院校通过充分挖掘不同课程本身蕴藏的思政资源,由教师在各个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传送于学生,从而实现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潜移默化地完成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2产教融合视域下深入推进中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策略

2.1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及方法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包含了专业课程学习和以德育人的双重任务。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内容,并掌握专业技能;情感目标为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能力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首先,中职院校应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是通过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明确了解所属行业的规范和规则,充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独立思考、追求卓越、严谨认真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承受能力,将来可以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其次,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从专业课程出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当前的价值观,融入更有针对性的思政元素。为了更好地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师需要和思政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探索,对蕴含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通过整理,强化与思政元素关联性较大的专业课内容。在育人内容挖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专业课程为根本出发点,避免出现本末倒置,为了开展课程思政而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最后,教师应掌握将思政内容引入专业课程的方法,在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和语言技巧的应用,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的自由切换,通过引入恰当的案例和情境,寻找更好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思考,从而巧妙融合思政内容。

2.2丰富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认知

中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理论知识方面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与其心理认知相契合。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需求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进行调整,避免出现一味顺从学生需求而不顾课程的本质。此外,教师还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心理的独立性,支持并鼓励批判精神,通过多角度的思想观点进行客观、正确引导、调节其心理认知维度,丰富其心理认知,将思想政治元素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内化于个体认知和外化于行为决策之中,实现“学”与“行”并举。

2.3构建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全员评价,使评价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多元化评价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基于此,可构建由教务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学生、社会和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同行专家等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务管理人员要把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鞭策教师尽心尽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督导人员要把师德师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同行评价要把思政元素的融入、职业道德的融入作为着重考评的观测点。企业与社会评价要把学生所学是否是社会所需作为评价育人成果的着力点。学生评教主要围绕学生是否喜欢课程思政、是否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来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结语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中职院校必须强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一定要破除以往的固化思维模式,对校内、校外育人主体全面统一,不单将以往的思政工作团队包括在内,同时还要和职业院校及企业、行业等合作,使其在育人的过程中全面关注,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形成教育共同体,逐渐使两大主体发展成为教育的核心与关键。

参考文献

[1]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9(1):79-83.

[2]中职院校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J].林素琴.教育与职业.2021(11):83-88.

[3]产教融合视阈下中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刘平国.现代职业教育.2020(39):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