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路径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和有效途径,不仅事关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更影响着祖国兴旺发达和民族繁荣昌盛。小学语文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素质教育、五育融合的道路上,语文教育者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紧紧融合在一起,有力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以期对孩子们起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积极作用。培养孩子们从小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探究其融入路径,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关键词:思政教育;小学语文;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29-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成绩,思想道德观念淡化,辨别是非的水平不强
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在课堂里纯粹地传授知识,凡是和学业成绩无关的教育几乎视而不见。这就导致了孩子不良成长,高分低能,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丧失了孩子的精气神。在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未成年子女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平时不允许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许看电视、看小说。法纪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这就导致孩子厌学情绪高涨,不愿学习,不肯学习,沉溺于安逸舒适的学习环境。
(二)学生思想道德理解与行为表现存有偏差,思想教育缺乏实效性
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理性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体验,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德育过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也忽视了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和谐统一,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需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将学生放在德育过程的中心位置,让他们真正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这意味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行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多交流、合作,从而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部分小学生心理失调、情绪波动,弱势家庭学生缺乏自信
未成年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日益增加的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心理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学校中,由于学习内容过多或枯燥无味等因素,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厌烦情绪;在家庭中,家长的期望过高有时会让学生失去自信;而一些弱势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因为不良情绪波动、内心孤寂和自卑心理而受到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变革,未成年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面对诸如学业负担、复杂的社交关系、家庭纷争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给他们带来了心理上的负担,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挑战。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关注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让他们成长得更健康、更自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中国的昌盛、繁荣与每个青少年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并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当前新时代下,青少年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需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根本目标要求,也是其核心所在。为了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紧密相连,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并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自信心[1]。此外,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这些目标,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一脉相承,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互相融合,共同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人格魅力的新时代青少年而努力。
四、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建设
(一)思政建设源于对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文化本身的了解,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作为一名教师,要带领一群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培养孩子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激发其对宇宙世界的探知欲和征服欲。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让孩子们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掌握先贤哲人的伟大智慧,知晓根植于深厚土壤的优秀文化。让其从本源上,接触、了解、探知、体会华夏民族优秀灿烂的文明,让其从心底感到自豪和骄傲。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应为教书而教,而应为孩子灿烂明天而教,为祖国辉煌明天而教,为民族教育事业而教。因而,为师者,格局要大,眼界要高,胸怀教育,心忧国家。在教育的道路上,既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更要培养好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二)思政建设要以五育为平台,深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在的精神教育,是根植于孩子的方方面面。如果只是停留在某一方面,那是片面,是走不远的,也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根植于五育的全面发展,实现五育的全面融合,才能使孩子拥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思想观念的持久转变。孩子实现了全面发展,对未来增添了更多美好的期待,继而培养了优秀的品行。他们能在思想的海洋里驾驭知识,在现实的世界里解决问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做时代的弄潮儿。不但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气与自信,也有“上天摘星下海揽月”的胆识与勇气。搞好思政建设,离不开五育发展,更离不开五育融合。
(三)思政建设要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三两天就成的事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做教育,做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急躁,更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只有立足于当前,才能让教育生根发芽。脱离实际,搞空中楼阁,迟早会失败,打击的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更是动摇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基础。打好思政建设的基石,要从零开始,从每天的点滴开始。竹子在开始生长时是非常缓慢的,慢到你洞察不到他的变化。但一旦突破一定的周期,生长速度便是突飞猛进,一天一个样。思政建设也是这样,做到一定程度,就会实现质的飞跃。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者,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专注于教育事业,静待花开。
五、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与主动性原则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要有导向性,以指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新时期国家的方针政策,把语文课程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讲明道理,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通过疏导,让学生认识问题,明白道理,树立正确的新时代价值观。同时,思政教育要有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2]。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对课本内容要挖掘深刻的思政内涵,明白里面包含的深刻道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养。有了主动性,就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自我成长。
(二)反馈性与连贯性原则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要有反馈性,只有在反馈中才能了解思政教育的效果。有了反馈,就能发现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对思政教育理解是否有偏差,便于及时引导和纠正。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思政知识掌握效果。在语文的延伸课堂,要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思政教育的要求和标准。通过课内课外的反馈,做到思想与言行的统一。同时,思政教育要有连贯性。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使学生的品德能够根据个人发展规律和教育目的连贯有序地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相互配合,保持一致性和常态化。这个连贯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持续、健康成长,培养正确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路径
(一)课堂教学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途径、主要平台。课堂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语文教材包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和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普及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更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战场。语文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与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于无形中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中,培养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思想;在社会宣传和服务的活动中,养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社会调查的活动中,树立了远大志向、关注民生的意识。可见,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自主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三)课外校外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外、校外活动融入小学语文课程。课外、校外活动是语文课程中一个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性和灵活性,因此语文课程会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课外、校外活动。通过开展活动能够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促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优良品德[3]。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既有力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受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该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家校平台运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并且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融入到小学语文课程中,既能够让孩子们学习知识,又能起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亲子教育能够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并消除代际隔阂,让孩子懂得感恩。同时,父母的言传身教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标杆。此外,学校也通过家校平台组织了各种活动,如校会、班会、周会和晨会等,这些活动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并持久地影响他们。校会和周会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了解党和国家当前的基本路线和重大举措等。而班会和晨会则更注重品德教育,并能够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这些家校平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同时也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桥梁。
七、结语
加强小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打破传统语文的教育局限,弥补当前思政教育的不足。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五育为平台,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途径,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家校平台、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达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孩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感受语文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受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在这种启智润心的教育氛围中,我们的孩子变动更自信、更独立。在幼小的内心世界里种下一颗梦想的种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1]杜剑,庞振楠.浅谈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方法[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05):64-65.
[2]王军祎.小学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策略[J].天津教育,2022(21):42-44.
[3]海英,张晓丹,许鑫媛.团组织建设引领下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1):119-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泸州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PAD教育模式的小学语文融入朱德家风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LSXZZ2023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