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正面管教”理论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研究

陈飞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3年29期
萧山区衙前镇初级中学 311209

摘要:在中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他们开始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意识,所以很多上了初中的孩子都开始叛逆。而道德教育对于确保初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的作用,初中学生面临着很大的诱惑,有很多坏习惯。在溺爱的引诱下,初中学生也许会丧失对学业的兴趣。而学习的内在动力则能促进初中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所以,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正面管教,是增强他们学习内在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对提高七年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策略展开叙述。

关键词:正面管教;七年级学生;学习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29-

引言

学习内驱力,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动机。根据调查,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业很糟糕,他们对学习没有任何的兴趣,他们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和父母所安排的任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因此,从教师的教学设计、道德教育等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从情感出发,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中所形成的良好的学习心态,对学生的求知欲有极大的影响。”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没有人类的情感,就不可能,也不可能有人类的探索。”辅助性内动力是个体通过努力做好某件工作以获得长辈(如父母、老师等)的认同1。附属内驱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情绪智商。情感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兴趣因素,习惯因素,意志因素等。有数据显示:在其他因子中,情绪因子在25%左右,是最广泛、最融合、最积极的因子。这是一种深入到人内心深处的感情,它是引导人行动的根本要素。由于情商素养的发展是以此为基础,培养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稳定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对学习主体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削弱、淡化、摒除消极性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主体的影响。

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2。教师要面对的是智商、情商各不相同的人群,引导他们构建的知识,有些是很有意思的,但更多的是很有价值的,有些是很无聊的,那么如何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智力呢?教师要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以自己的形象和衣着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以平等的态度,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相互了解的心桥,倾听学生内心的心声,为学生排忧解难,成为学生的好老师,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建立一种关爱与了解的密切融洽的关系,以多种思路的启发取代一种简单而又简单的解答;用生动活泼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活动来取代老师一言堂的局面,在学生的面前,老师不再是迂夫子、书呆子,而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他拥有丰富的知识,但并不矫揉造作,他既要强调纪律,又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奋斗,这对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有很大帮助3。

二、以情感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内心需要

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是:学生的内部学习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预设的环境等外在条件的影响下,才会产生效果。教师可以用示范实验或者用言语来唤醒学生脑海中的意象,以此来创造一个对认知过程有益的物理环境,从而更好地刺激学生的内部需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如果要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被激发出来,就必须要激发他们的自主性,打破传统的浇灌式教学的束缚,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参加到课堂中去。在相同的情况下,在进行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总是会碰到这种情况,那就是学生们不愿意写东西,或是他们写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时候,要想调动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可能产生的学习内驱力,就必须要让他们亲自参与进来。

当今的教育理论是:人而有学习的潜力,教育的本质是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挥,成为一种能力。在《始终眷恋着祖国》这门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同学们展现了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绩。我把握这个机会,在课堂上适时地进行启迪,循循善诱地告诉他们:“中国人民很了不起,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把很多卫星送入了空间,如气象卫星,电视卫星,通信卫星等等,使我们能及时地了解到天气状况;我们的科学家将会前往月球,探索月球的秘密,研究月球上是否存在着山脉,是否存在着河流,是否存在着我们人类是否能够在那里生存。孩子们,等你长大了,有没有梦想到月亮上去?这时,所有的人都大声说:"想!"我抓住这个机会,引导他们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得从现在开始,把所有的东西都学得一清二楚,这样我们就能读懂我们的工具,也就能有能力登上月球。"

比如,当春季来临,万物开始苏醒,整个世界都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露出了头颅,学校中的桃花也开始萌发出绿色的嫩芽,这个时候,老师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去观看鸡冠花的生长,从而激发他们自己参与的热情,让他们在观察中学会自己去获得知识。另外,他还可以与植物修理工联系,请植物修理工给同学们上一节“植被课”,然后老师们可以根据“桃花”的主题,为同学们准备一份论文,提交时间不限,但不能超过冬天。通过对植物的观察,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这对于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再会产生无内容可写的感觉,在自己的情绪和获得知识的指导下,写作的难度也会随之下降。

三、利用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

新课标的颁布,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式引入到课堂。然而,教室里的气氛,却是一片死寂。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对他们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要让学生具有持续的课堂学习的内驱力,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固有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不会被外界的改变所影响,就必须在课堂中构建一种由学生认可,并能对其思想行为造成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课堂文化机制。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接受这种环境中积极的文化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因此,要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等,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队活动、校园广播等活动,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耐挫教育等。与此同时,要为城乡校际之间的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去感受、去体悟,让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去建立起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从而激发他们自身提升的内在动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指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某种程度,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成功,进而获得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地位。这一需求以某种特定的身份为特征,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这是一种激励大学生以自己所向往的专业或取得的学业成绩为导向,从而在社会上获得某种地位的一种激励。它激励着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就或取得更高的排名,从而使他们在学业上更勤奋,在学业上的表现更好。相对于认识的内驱力,其作用的时间通常更长,而且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会因为所学的知识而有任何的变化,当这种内驱力指向更高的目标时,就会变成持续的动力。

在实践中,老师应该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理想前景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幼年时期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为国家所用,从而促使学生的内在动力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学生勤奋好学,主动进取。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强烈的求知欲和清晰的求知欲,是学生求知欲和求知欲的源泉。”

结束语

以所学的知识为载体,使学生在其中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方式,从而得到了学习的正面的情感体验。为子女将来步入社会积攒力量。例如:倾听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思考能力等。让学生学习,合作,做事,做人,生存。将教学内容整合到一系列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求知。这是最好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兆宝.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积极沟通技巧[J].江苏教育,2022(95):50-52.

[2]倪亚琴.激发学习内驱力 提升初中学生阅读能力[J].中学生英语,2022(46):45-46.

[3]吴珊珊.中学生化学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2(30):5-7.DOI:10.14161/j.cnki.qzdk.2022.30.04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