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父母离开家乡到外务工,由父母之外的亲戚长辈代理监护人的儿童,也正因这一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所以更加需要接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人格培养。在幼儿成长阶段,教师则要针对留守儿童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幼儿阶段、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1-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蓬勃改革,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品格发育情况,已经逐步演变成社会性问题,关系着一个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那么,具体来说,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具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推导出教育留守儿童的相应策略。
一、留守儿童的行为特征分析
1.隔辈教育“溺爱”问题严峻,留守儿童自私自利
大多数情况下,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陪伴长大的,这也是我国现代家庭模式的一个特点。普遍来说,大多数隔辈长辈对孙儿的溺爱心理是比较突出的,基本上不会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而这也必然影响着幼儿的行为处事模式。我们班有一个幼儿从小便由奶奶一人带大,虽然家长会经常回家,但是奶奶的陪伴是主要的。奶奶因为心疼自己的孙儿从小无法与父母团员,再加上奶奶本身对孙儿的疼惜与爱护之情,所以基本不会拒绝孙儿的任何一个要求,不管这个幼儿提出什么,奶奶都会满足孩子。久而久之,这个幼儿便养成了嚣张跋扈、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而且,即便幼儿犯错,奶奶也会无条件包容着幼儿、纵容着幼儿,导致幼儿从小便缺乏明确的是非观念,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待进入幼儿园之后,这个幼儿身上的自私性格便逐步显露出来,其他幼儿因此都不愿意与这个幼儿相处、玩耍,而幼儿也能敏感地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自然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2.留守儿童的行为能力低下,比较依赖长辈
幼儿本身就正处于行为能力发育的初期阶段,从蹒跚学步开始,便应该由家长放手教育,长辈不应该代替幼儿吃饭、穿衣服、喝水等等。然而,通过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特征可以发现,许多幼儿都无法独立完成简单的生活事务,原因是代理监护人在照顾幼儿时过于小心翼翼。过犹不及,留守儿童也因此难以形成照顾自己的独立能力。在刚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大多数幼儿都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留守儿童的表现尤甚,他们表示,在家中,爷爷奶奶会喂自己吃饭,哄着自己穿衣服,双方都习惯了这种模式,所以许多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都表现出不适应的行为问题,他们起床的时候会闹觉,吃饭的时候东张西望甚至挑食,而且在穿衣、梳头方面,都存在行为问题。
3.留守儿童的性格普遍比较内向,语言能力发育水平低下
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许多留守儿童的内心都比较敏感、封闭,不善于表达自己。尤其是当幼儿的年龄渐长,且社会经验变得丰富起来之后,因为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变得越来越明显。本班有一个幼儿便从小离开父母,父母长期出差,有时候节假日、幼儿的生日也无法回家,这个幼儿在一次次的期待、失望过程中慢慢变得沉默,小小年纪便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敏感。从刚刚接触这个幼儿开始,我便能明确感受到这个幼儿的内心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经常独来独往,即便会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却依然以倾听、沉默为主,很少主动表达自己。
综上所述,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性格、人格、行为能力、语言水平乃至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的发育情况都不尽如人意,而如何真正面向留守儿童,尽量减轻家长缺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是幼儿教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本文将介绍教师应该如何针对留守儿童实施教育指导。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方式
1.以爱为媒介,成为幼儿的“第二父母”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爱是最伟大的力量,许多留守儿童产生性格缺陷、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便是缺乏爱,或者是所接收到的爱不正确、不健康的。因此,在教育留守儿童时,教师要以关爱教育作为切入点,让幼儿感受到浓浓的爱与宽容。在幼儿成长时期,他们的认知主要是通过个人感受,如果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那么也会自然而然地回报爱,呈现最真实的自己,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幼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在这种状态下,幼儿教师则可顺利组织幼儿教育指导活动,引导幼儿反思个人行为,使其自觉调整个行为表现。
在面对本班留守儿童的时候,我会尽量用家长的姿态去保护幼儿,不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因为家庭因素受到任何一丝丝不公的待遇。为此,我就耐心记录了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日,在生日当天为孩子准备一个生日蛋糕,与其他的孩子一起为过生日的孩子送上祝福。一般情况下,我还会额外给孩子准备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尽量满足幼儿的心愿。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个幼儿在过生日之前,他的父母给我打电话,非常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歉意。原来,家长本身承诺会在过生日当天回家陪伴孩子,但是因为临时工作安排无法脱身,所以准备通过快递的方式寄回自己给孩子准备的礼物,让我帮忙收快递、送祝福。对此,我欣然答应,而且还提醒家长可以录制一份生日祝福视频,我会在幼儿生日当天播放,让幼儿尽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在幼儿生日当天,我就拿着父母准备的汽车模型来到活动室,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家长录制的生日视频,与其他孩子一起为这个幼儿唱生日歌、切蛋糕,让幼儿成为大家眼中的焦点。同时,我还告诉幼儿,因为父母无法顺利回家,内心非常内疚,希望幼儿可以理解父母、感恩父母,通过一番心理沟通消除了幼儿心中的委屈、失望情绪。然后,我就送出自己的礼物,是一份汽车模型拼图。当看到这份礼物时,幼儿也显得非常欢喜,抱着礼物不撒手。看到孩子脸上幸福的笑容,我明白,这个孩子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了我对他的爱与在乎,这份爱也让幼儿的内心变得幸福、美好。我相信,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一定可以让我们与孩子融为一体,成为彼此爱护、彼此珍惜的“家人”。
2.介入家庭指导,构建教育共识
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相对比较复杂,他们由代理监护人抚养长大,但是父母的地位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所以教师如果要想真正面对留守儿童实施人格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行为能力培养,就需要与寄居家庭、幼儿父母真正联合起来,实现三方合作,达成教育共识,由此才能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对此,幼儿教师便要主动搭建合作平台,合理介入家庭教育活动,宣传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育儿方式,与监护人、家长积极合作,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矛盾制订合理可行的教育计划,一步步推进,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
在教育留守儿童时,我会尽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会采用统一的方法去指导幼儿,以免“药不对症”。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幼儿在爷爷奶奶的无底线纵容下变得嚣张自私,总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他人的服务、付出,却并不愿意为他人妥协自己。最初,这个幼儿热情地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其余孩子也没有表现出抗拒姿态,但是多次发生矛盾之后,其余幼儿便不愿意与这个幼儿一起玩。面对这个严峻问题,我认为利用幼儿的真实经历去打动幼儿父母、爷爷奶奶至关重要,所以我就专门邀请这个幼儿的爷爷奶奶到幼儿园,详细询问了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原来,爷爷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受欺负,也出于疼惜心理,所以总是纵容着孩子,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爷爷奶奶都会倾力满足,而且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好,也能给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生活,把幼儿当成是“小皇帝”一样。面对这个现实情况,我则以关心的姿态指出幼儿在园内因为不懂妥协、过于自私而独来独往的事情,告诉爷爷奶奶这种现象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当听到孙子无人喜爱的时候,爷爷奶奶的神色显得非常痛心,但是第一反应便是将问题推到其他幼儿身上,认为自己的孙子是最优秀的。为了改变爷爷奶奶的想法,我就做了一个小测试,就是让幼儿参加区域活动,让爷爷奶奶从旁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证实每一次的矛盾几乎都是幼儿自己造成的。爷爷比较理性,承认了孙子身上的问题,而奶奶虽然一直嘴硬,但是态度却并不坚定。于是,我就与爷爷奶奶商量,希望爷爷奶奶可以改变教育孙儿的方式方法,告诉幼儿如何做妥协、如何做牺牲,指出如果继续放任不管,那么幼儿则会产生严格的人格缺陷。后来,爷爷奶奶也在努力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虽然会心软、心疼,但是为了幼儿好,也会尽力改变幼儿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
3.严爱有加,告诉幼儿如何处事
面对留守儿童,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纵容,否则与溺爱孩子的家长又有何区别?爱与规矩是同等重要的,爱可以让留守儿童的内心变得丰富、充盈起来,是打动幼儿心灵的法宝,但是严格的规矩却是规范幼儿行为表现的一个重要标尺,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今早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如此,才能促使幼儿自觉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让幼儿一生受益。因此,幼儿教师要端正教育态度,必然要做到严爱有加,告诉幼儿如何处事、如何做人,让幼儿学习长远的人生道理,真正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在面对留守儿童时,我既不会过度溺爱孩子,毫无底线地纵容幼儿,也不会只以冷冰冰的规矩去约束幼儿的行为表现,尽全力保护着幼儿的身心健康。比如,我们班有一个留守儿童身上既有明显的缺点,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持久性不强,但是性格却比较温和,很善于配合他人,能够与其他幼儿和谐相处。有一次,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这个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小心破坏了游戏道具,因此显得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面对这个幼儿,我就耐心安抚着幼儿的情绪,告诉幼儿发生意外是正常的,不必害怕,而幼儿要在意外发生之时保护好自己,不要让自己受伤。亲近的态度让幼儿变得安静下来,他也主动道歉,承认自己不应该用力捏着玩具,应该更小心一些。对此,我就微笑地点了点头,让幼儿亲自清扫了玩具碎片,使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要全面关注幼儿的语言能力、科学认知能力、人格发育等多方面的成长,既要逐步开发幼儿的智力,也要全面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让幼儿成长为人格健全的好孩子。其中,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家庭环境需要额外关注,教师也要认真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特征、产生性格矛盾与人格缺陷的根本原因,与家庭教育全面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姚师洵.乡村幼儿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06):6-9.
[2]陈国维.学前留守儿童发展困境及解决策略[N]. 中国人口报,2018-07-25(003).
[3]韩娟娟.农村3-7岁留守幼儿普通话习得现状研究[D].广西大学,2018.
[4]廖秀英.幼儿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华夏教师,2018(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