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对话”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探究

秦厚英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3年47期
重庆市合川区合阳中学 401520

摘要: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教学也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受传统因素等原因的影响与制约,对话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对话”教学,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初中语文;“对话”;问题;成因;策略

引言

“对话”教学顺应了时代变化,教育改革新要求,新课改教育理念,它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要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将“对话”教学价值、作用发挥到最大。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对话”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中存在着对话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其中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独白式“对话”。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将问题和答案设计好,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标准答案靠近,这样的对话就好像教师的独白一样,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是猜谜一样。

第二,浅层次“对话”。教师设置的问题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将一些简单思考、或者常识性问题、或者文本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学生的思维并没有激活,没有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第三,小组对话

教师教学过程中经常以小组讨论、合作方式教学,让生生进行对话,但是小组中的成员往往讨论的时候就那么几个人而已,其他的只是小组的看客,有的优秀学生有话语霸权,有的学生比方说内向,并没有加入讨论中,只是在小组讨论中打酱油。小组对话变成了部分学生的合作交流,无法体现对话精神,实现有效对话。且教师经常将小组讨论当成小组对话,小组讨论过程学生获得的体验和知识的了解认知流于表面,没有深入。

第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隔空与作者情感共鸣,体会作者文本中表达的精神及情感,与作者产生共情,但是实际上学生很难与文本进行深入交流,很难进行深刻的文本体验,只能浅层次的理解文本。

二、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成因

第一,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定位不当

对于教师的角色,以前的传统教学,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习惯以强势者的身份进行教学,但是现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发展方向,但是教师的观念、思想积重难返,一时难以改变,仍然在课堂上进行灌输式教学,忽视与学生的双向互动。

第二,学生主动性丧失

学生长期在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下,已经习惯了从教师那直接获得知识,缺乏思考过程及主动学习的想法和习惯,缺乏知识探索精神,学生学习主动性丧失。

第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这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增加了学生兴趣,却缺少教师的人文情感关怀,从某种方式上来说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不能有效提升师生“对话”,造成了“对话”交流的新鸿沟。

第四,“对话”教学脱离文本

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有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进行互动时,脱离了本文目标,“对话”内容越扯越远,脱离文本实际。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而文本是所有“对话”的核心,脱离文本的“对话”是没有生命力和意义的,所以教学要防止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走出无效“对话”误区。

第五,假问题太多

部分教师对“对话”教学理解的不透彻,以为多交流就是“对话”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假问题,例如“是不是”“对不对”等,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或者看书就能知道答案的问题,没有一点思维深度,导致“对话”须有形式,而无实质作用,学生思维、能力等得不到提升。

三、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应对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摒弃传统观念,对师生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要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遵循平等、民主等原则,进行“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在教学时,要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和氛围,教师需要“蹲下身”,认知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积极性,加强师生有效互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二)加强文本“对话”

1.教师与文本“对话”

文本作为文化产物,其蕴含了很多人文精神、处世哲学等,为了把握文本内涵,教师应该对文本积极解读,从更高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教师要考虑到自己的经历、认知及社会环境都会影响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且教师还应在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作者背景、写作风格、文本背景等方面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无障碍的有效“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不应仅仅局限于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还要从教材的编排上进行思考,拓展“对话”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教学设计。

2.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让学生直面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实现自我精神的构建,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替代,教师可以通过递进性、层次性的问题或者话题,使学生和文本深入交流,结合学生自身情感、经历、认知等,从多方面进行文本解读,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3.教师与学生“对话”

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要有效,首先对话得围绕话题展开,不能在“对话”时离话题越来越远,话题可能某一个问题、矛盾、现象等,话题得具有价值性,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探究,话题要有启发性、科学性、综合性、开放性、趣味性等。在“对话”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见解,但并非让学生游离于话题之外,而是始终围绕话题来思考、体验。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标准去判断学生的解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三)创设“对话”情境

1.创设生活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文学作品都是源自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生活情境要适宜创设,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不能一味取用生活情境。

2.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的使用有利弊,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创设情境时,适当结合文本创设,不能一味的将多媒体作为替代自己讲课的工具,而需要将其作为自己的教学工具,适时、适当、适宜加以利用,在课前、课中、课后恰当选取多媒体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高效化。

3.小组合作情境

小组合作是教师广泛利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小组分配的时候,需要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个小组分配组长,组员分配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个人,让每个人都能进行思考,参与“对话”讨论,组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对方,避免小组权威。教师在小组合作时,要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通过问题等进行有方向的讨论,思考,探究。

结束语:

总之,“对话”教师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思考、研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莉.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软驻年华——论初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中旬, 2013(5):4.DOI:CNKI:SUN:XZHK.0.2013-14-084.

[2]关方方.中学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12):2.DOI:CNKI:SUN:YWCZ.0.2013-12-04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