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优化,推进高中阶段体育学科教学改革工作进一步发展。通过体育学科教学改革工作,促进高中学生综合性、全面性发展。故此,本文对体育教学改革策略进行简要论述,旨在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经验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52-
引言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教学活动不仅需要重视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关注高中学生体质的锻炼和提升。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立德树人理念,培养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学科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教学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学科本身具备较强的行动性,学科教师根据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其集体精神和团结精神,使得高中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要求学科教学活动有效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培养和发展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素质及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的理念。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还能在持之以恒的体育训练中实现道德品质的提升,实现学科教学活动的双赢局面。
2新课程体系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2.1对新课程标准认识不足
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重在教学实践当中,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尚不深入,造成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延续现象更为普遍,而不是以新课程体系为教学指向做出恰当的教学调整。例如:在教学中普遍呈现的认识问题是关于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部分教师认为传统教学中依然会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不存在特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情况;还有部分教师则认为传统教学中对于体育技能的训练不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用把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而丢失了体育技能学习的内容。这些认识的不足之处,正是当前以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所遇到的困境之一,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
2.2忽视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更新
一些学校在评价体育教学质量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非认知领域指标的考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评估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然而,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合理,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简单的问题。例如:只注重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和技术掌握情况,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有所忽视。这样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能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反馈和改进建议。
3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3.1合理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
高中阶段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学科教学活动基本面临着模式较为单一、填鸭灌输式教学等问题,不仅禁锢了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对高中学生参与体育技能训练、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使得高中阶段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成效不佳。故此,高中阶段体育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高中学生综合性、全面性发展,就要重视并践行五育并举教学理念,对学科课堂运动方式进行创新,有意识地开展运动课程研究,有效了解和掌握高中学生实际运动学习特点。例如部分学生上躯运动能力较为薄弱,在跑前摆臂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掌握关键要领,学科教师可以为高中学生预留充足的自我反思、探究空间,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体育运动要领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为了有效提高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教师还需要为高中学生提出指导性意见,尽可能避免高中学生在运动中出现事故,并及时对高中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使其能够积极运用学科知识来拓宽视野和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同时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意识的创新,借助游戏化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设置短距离往返跑、趣味田径赛等来引导高中学生进行体育学科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体育技能。
3.2确立“五育并举”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高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改革应重视并践行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实现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高中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教育,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体育品德教育,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和道德的培养三个方面。体育学科中的智育教育无处不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主要包含运动参与、技能、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程度等多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学科教师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高中学生养成体育运动技能,以此促进高中学生的智力发展。体育学科中的美育方面则能够呈现出更为直观的互融共生样态,体育运动本身充满着美感,高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健美的身材、得体的运动着装以及运动的姿态等方面都洋溢着美的气息。
3.3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应当践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高中学生的学情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学科教师可以增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引导高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特点来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层次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其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来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内容,以此提高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例如,学科教师可以增设瑜伽、网球、健美操等带有现代化色彩的内容,不仅能有效吸引高中学生注意,同时还能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内容选择,真正意义上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营造对高中学科教师和学生都具备现实意义的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高中学科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创新,践行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以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为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迎.新课改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J].尚舞,2021(6):102-103.
[2]赵军.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J].新课程学习(下),2015(3):192.
[3]吴润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创新和教学思路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5(2):65.
[4]郑佳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83.
[5]田广,张龙,么广会,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科技,2013,34(5):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