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成都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研究
摘要: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大型赛事之后场馆的运营常面临各种困境。成都第31届大运会是该地区首次举办的国际级赛事,是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盛会。针对赛后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我们需要探讨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结合成都大运会场馆的实际情况,分析赛后利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关于如何实现场馆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提供参考。
关键词:成都大运会;体育场馆;赛后利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4)-5-
1、成都大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与规划利用概况
成都大运会体育场馆规划布局遵循了成都市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规划设计以“一城两区多点”为基本原则。“一城”指的是以天府奥体城为核心,“两区”则包括现代五项赛事场馆为基础的南部场馆区和凤凰山体育公园为基础的北部场馆区;而多点则包括现有的省市、高校和一些区县赛事场馆。
成都大运会的办赛理念是“绿色、智慧、活力、共享”。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不过度新建体育场馆的基础上,成都市大运会采取了改建现有体育场馆的方式,以减少政府资金投入和支出,缓解财政压力,实现节约办赛。共有13处新建场馆和36处改建体育场馆为各项赛事提供训练、热身和比赛场地。这些广泛分布的场馆为不同赛事项目提供硬件服务。
2、成都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2.1 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建设大运赛事名城。
成都提出了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的战略,包括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以及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大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对城市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在建设成都大运赛事名城方面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成都计划在2025年成为世界赛事名城,在2030年成为世界体育名城,在2035年成为世界生活名城。除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之外,成都还计划举办一系列大型赛事,如2024年汤尤杯羽毛球赛和2025年世界运动会,这些赛事也将在大运会场馆内举办。通过优化赛事开发模式、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形象和知名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多种途径,大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将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2 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
成都大运会落幕后,这一体育盛会将推动我国体育产业持续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体育场馆运营和体育用品销售等领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大运会的比赛和训练场馆主要由多所高校体育馆改建而成,这些场馆在赛事结束后将继续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优化,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不仅确保了体育场馆的持续利用,还通过赛事品牌效应和城市经济联动效应,为体育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成都市作为四川省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和巨大旅游开发潜力的城市,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成都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巴蜀文化特色,大运会赛后,主办城市的体育场馆将成为旅游热点。
3、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现存问题及经营策略探究
3.1 管理模式单一,场馆管理体制改革不足
目前,成都大运会改建的大型体育场馆主要采用事业单位管理和企业化管理两种模式。公共体育场馆的关键在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尽管这类体育场馆更重视社会效益,但在实际运营中,如果场馆偏重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可能会导致场馆自给能力不足,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因此,公共体育场馆必须面向社会,增加经济效益比重,以确保场馆的可持续经营。
3.2 体育场馆具有同质性现象,缺乏竞争力
大型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前提在于开发特色体育项目和产品。对成都大运会改建的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目前成都市各大型体育场馆开展的体育项目和提供的场馆产品相似度较高,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核心竞争力。当所有体育场馆提供的产品和项目过于相似时,地理位置将成为决定消费者是否前往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
4、大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4.1 多种经营业态并存,优化成都大运会场馆运营
根据《成都大运会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大运场馆应遵循“能赛尽赛、支撑引领”、“应开尽开、一场一策”、“综合利用、多元发展”、“协同支持、加强维护”四大工作原则。该方案从重大赛事植入、全民健身推广、场馆惠民开放、场馆招商引资四个方面出发,最大程度地保障大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大运场馆将为成都市的全民健身工作提供支持,通过开放举办多样活动,满足市民对体育服务的需求和体育消费的愿望,同时可承办大型活动与展览,避免场馆闲置。
4.2 衍生多元增值服务,加强的无形资产开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应以市场为导向,引入体育、商业、娱乐和大型赛事,扩大场馆的优势。成都大运会体育场馆可以采用“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理念,拓展产品经营项目范围,探索运动、餐饮、文化、教育、娱乐等多元发展形式,走向可持续商业化道路。在美国,80%的体育场馆成功利用了无形资产,如场馆冠名权和VIP包厢成为盈利重要渠道,例如北京凯迪拉克体育中心和斯台普斯中心通过出售冠名权、VIP包厢和商业赞助等方式增加收入。相比之下,成都大运会大型体育场馆未充分开发无形资产,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本霞,邱硕立.新时代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的理性思考[J].四川体育科学,Vol.41,No.1,2022.
[2]唐荣丽.深圳大运中心场馆赛后利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王庆伟.高质量办好大运会,合理解决场馆赛后利用问题[J].先锋,2021(01).
[4]冯敬,周红梅.大型体育赛事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效应研究——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例[J].现代营销,2021(31):110-111.
[5]袁建超,陈俊杰.关于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亚运场馆赛后利用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4):48-49.
[6]黄昌瑞,陈元欣,何凤仙,杨金娥,何于苗.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盈利模式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7(12):126-133.
作者简介:胡琨(1987-),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
本文为2023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研究中心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DMC2023Z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