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摘要:《乡土中国》一书的作者是费孝通,他为我国中国化社会学贡献出了巨大力量,而这本书的编写对我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虽然这本书已经长达七十年之久,但其中蕴含的现实意义仍然对我国当代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因为书中深层次地研究与分析了我国的社会现象。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古至今,农民的人口数量占社会总人口数量的绝大部分,农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其中给人们所带来的启示与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时也知道了乡土社会本就是大同小异。本文就从《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展开论述。
关键词: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启示
《乡土中国》这本书所讲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代表着中国社会,而讲述的是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体系,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主要讲述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等方面的内容,很有规章的向人们介绍了乡土中国的面貌,使得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每一章与每一章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其中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并且每一章的内容规则有序,其所蕴含的观点也甚有道理,这给人们所带来的感触颇深。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这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其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进行深度探索与研究。
一、中国人的安土重迁
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本就在农业文明范畴之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是以农业为根基的。整个中国社会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依赖,所以说,中国与许多其他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每一个人都对房子的执念很深,都希望能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并且一旦住上便不会随意更换。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许多地方都面临着拆迁,这件事在人们的心中极其的抗拒,因为我们知道有了房子才会有家,无论是坏的还是好的,中国人民对房子有特殊的情感与记忆。
举例来说,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说道:乡土文化离不开对故土的情结、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等等。这些都透露着中国人民对故土的情感,是不能用言语所表达的,其情感根深蒂固。
二、熟人社会
在乡土社会传统的背景下,生成了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文明社会。在一个村子里面,生活在周围的人都是熟悉、认识的,往往不会存在陌生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也依赖同一片土地生存,在这个大家庭里没有猜忌,都相互依赖、信任的生活。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
举例来说,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到:人和人的关系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鲜有陌生人的社会、礼俗社会是人们生长在一起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熟悉”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所崇尚的是“以礼为义”的民族精神,更愿接受一种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一块石子投入小河中,随即会激荡出阵阵涟漪,这一过程就好比“熟悉”的社会,越是靠近波纹中心地方的关系更为密切,越远其关系也越远。由此,形成“熟悉”社会。其实在当今社会中,也体现出这种关系:人们同样需要办理一件事,如果关系好走得近,那么这件事就会非常好办,工作开绿灯;但如果是没有任何交集的,那么这件事办起来就会变得异常的困难。
三、男女有别
对于当代的年轻人,他们更为愿意接受男女之间平等、和谐的相处关系,很明显,近些年,女性地位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是在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也更加倾向于一种稳定。然而在这一稳定的乡土社会中,大家被熟悉和习惯的思想所笼罩,不希望发生任何破坏这种稳定关系的事情发生。所以说,无论是男女之间的交流还是婚姻,他们更像是被各司其责的生活习惯所支配,就拿男主外、女主内这种观点来讲,这无疑不在透露这种支配状态。然而现代社会正在日新月异的更新着,男女有着求同的需求,但在求同道路上必定面临许多阻碍。正因为这些阻碍的存在,会给情感与社会带来不稳定。
举例来说,在《乡土中国》第七章中详细论述了男女有别,其中分为两个观点:中国是浮士德式,其主要特征是拒绝相互了解,而西方是阿波罗式。这一章主要论述了一个观点,即强烈的感情是不利于稳定的。如果人的内心受到了一定的冲撞,其产生的感情必定是激烈的,而这种感情最终会作为一种行动体现出来,从而影响社会秩序。所以,激烈的感情对社会的稳定是不友好的。在书中了解到:乡土社会所推崇的是阿波罗式,他并不想让男女有过深的交流,于是男女有别这个话题持续加深,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讲,他们更倾向于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分工合作。
结束语
总而言之,《乡土中国》这本书记录了一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也告诫着中国人民的身份像“土”一般。
参考文献
[1]王玉香,李季珂.基于《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启示[J].文化产业,2022(05):108-110.
[2]崔亚娜,张红.浅谈《乡土中国》对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J].新西部,2018(09):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