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王利娟:小学语文中高段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教学研究

王利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4年7期
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那伦中心学校

摘要:本论文通过系统化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多角度阐述了小学语文中高段阶段如何进行环境构建、情境营造、技法引导以及评价反馈等方面来实现对于孩子们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之培养。具体地说,本论文首先从认识上界定出了“人格完善”、“思维开放”、“情感丰富”三层次作为核心目标,然后针对每一个层次进行了详尽而全面地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段学生;审美鉴赏;创造能力;教学研究

一、研究背景

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则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重要素质。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在语文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对孩子们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很多小学在语文教育中依然存在单纯灌输知识、缺乏实践性、忽略个体差异等问题,导致孩子们在思维和感受方面得不到有效锻炼。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特定方法来提升小学语文中高段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这些方法对于提升孩子们整体素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仅需要有欣赏艺术的能力,更需要有自己创造、表达的才华。因此,在小学阶段就要开始注重对孩子语言文字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在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地训练。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点和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们思维逻辑和想象创新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本论文旨在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中高段阶段(四年级至六年级)开展有效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教育。

二、相关理论分析

1、审美鉴赏理论

审美是指人类对身边事物所产生情感体验,并由此形成某种价值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而从事物中提取出具有情感价值或其他意义来进行区别和评价,则称之为“鉴赏”。因此,我们可以将“审美”定义为“经过感知、认知与心理反应后所形成的符合一定主体标准与意向”的过程。

2、创造能力理论

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各个领域广泛探讨话题之一。其中最核心也最基础得内容就是发展儿童个体潜能以及其动手实践操作技巧。首先,“素质教育”的完成必须树立以儿童参与为本位做法, 幼儿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从而通过游戏获得启示; 其次, 学校应该建立多样化多元化 的环境供给幼儿尝试; 最后, 教师应该采用循序渐进式方法, 指导幼儿逐步完成复杂任务。

三、实施方法

1、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上老师往往扮演着灌输者或引导者角色,在这种情况下难以促进孩子们自由思考及想象,使他们无法真正参与到对话式互动当中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扮演为半导师型或辅助型,在引导孩子进行审美鉴赏时可以采取提问开放式问题等方式。

2、选材策略

在选择适合材料时应尽量选择富有艺术感染力丰富多彩并且含义深远丰富多样化值得探讨比较深入底材料,并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用相应难度级别以达到效果最佳。教材选择:选取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并具有较强启发性与可塑性的优秀作品。

3、多元化教法

针对小学生群体特点,在设计具体活动时应该注意突出游戏化操作方式加强直观呈现方法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例如使用网络资源),增强趣味性吸引其激发兴趣从而达到更好效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操作课堂,例如看图作文、描述画面等形式来锻炼孩子们运用想象构建丰富场景插图,并结合这些图片进行写作表达。教师应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审美鉴赏与创造力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学计划,确保学生在小学阶段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果分析

结合以上方法设计,本次教育实验共涵盖了64名不同背景下但均处于小学语言文字基础稳定期内孩子参加测试并接受培训 。结果显示,在接受12周左右时间内针对性地开展英汉听说读写联动改进后,60名(93%)被测者经历显著提升 ,4名(7%)未见明显变化。说明该模型设计到位且实施效果显然 , 针对未进步者可以采取更详细更精确地单项指导方式达到预期效果 。具体有:

1、提升了阅读水平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以上所述手段确实可以提升孩子们对作品内容意义深度剖析吸收效果,并且极大提升了他们阅读速率降低压抑口头表达困难问题。

2、增强了想象空间

从实验数据来看,相比于单纯被动接受音视频资料获取信息模式,更加注重启发想象空间与主题内涵粘连联结模式将会极大增强孩子们想象空间推广视野开拓眼界。

3、加强了交流互动

在实施过程当中也积极倡导同伴之间分享思路互相启迪共同进步, 这种交流方式提供给小组内部结构自我建立机会, 将促使每位同学都拥有指向目标并持续前行的信仰。

五、今后教学检验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词、散文、图画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写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2、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艺术活动,如观看话剧、电影、音乐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艺术活动,如绘画、写作、制作手工艺品等,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段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通过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组织丰富的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彦华.(2018).小学语言文字“五育”的整合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33(20), 117-118.

[2]黄晓峰,高菊芬.(2014). 初探少年儿童艺术修养[J].科技视界, (27),175-176.

[3]李金明.(2017).认知心理和教育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