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校社”多元联动的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的青少年运动服务制度还不健全,学校的运动场所和设施都处于闲置状态,家庭和社区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元联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发展模式。本研究对影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其进行了促进模式策略研究。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4)-9-
引言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教学已逐步偏离其“教育性”,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二是将体育课程的目标定位于以初中、高中、大学为代表的考试内容;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应该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在课余生活中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最大限度地利用。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联动的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体育资源,从而达到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全方位提高。
一、“校家社”儿童青少年体育联动必要性
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终身运动的意识与能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时间上,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个层面上,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锻炼意识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在学校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全民健身运动中,家长和社区要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方便的环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在2019年发布,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和体质水平显著提高”。
二、“校家社”儿童青少年体育联动运行的关系建构
(一)以学校体育为主体
在体育运动中,学校体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应是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互动的主体。学校具有比较丰富的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等体育资源,能够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联动运营提供组织策划、场地器材等服务。在体育活动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方针,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如校园体育竞赛,校园体育活动等。
在开展这一运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对其进行德育教育,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学校体育为先导,既能补充学校体育课程与课时,又能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还能能充实学生体育生活,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家庭是联动运行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摇篮”,是“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联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父母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个教师,他们自己的身体活动也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运动意识、运动消费等对其运动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家长过分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压制了他们对运动的需求,这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不利。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体育联动运作的机制,可以在社区的协作下,采取无偿或低费用的形式,在学生的课余时间里,为家庭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儿童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一起进行体育活动的机会,从而推动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社区体育是联动运行的枢纽
在进行体育互动的时候,因为家庭数量较多,而且在活动时间、参与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比较繁重,所以,社区就能够起到一个组织串联的作用,将两者都很好地联系起来,从而变成联动运作的枢纽和协调者。就目前的社区运动资源而言,社区工作人员能有效地协调每个家庭的运动时数,并能有效地与附近的学校及家庭联系,制定出相应的运动计划;在每年的预算中,对学校的运动场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财政资助;以“终身体育”为核心,推动“体育强国”的构建。
三、“校家社”儿童青少年体育联动运行方略
(一)提高体育学科地位
社会应加强对体育课的关注,提升体育课在教育学科中的作用。一是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改革评估方法,增加体育评估的比例,标准化评估程序,并增加评估的内容,以保证儿童青年学生在评估中能够初步掌握预期的运动技术。二是要充实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加运动。三是实施“为教师减轻负担”的政策,改善其福利,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之中。从长期来看,提升体育学科的地位,既有助于普及全民健身,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又能丰富大众体育文化生活,推动“幸福中国”的构建,从而增强各方互动的积极性。
(二)形成社区特色体育文化
社区要积极地发挥好自己的宣传作用,在与学校和家庭进行联系、组织联动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来提升居民对体育的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体育文化。通过对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长期指导,逐步形成健全的互动运作机制。从体育制度文化的视角来看,可以根据三方在体育活动中的实践经验,制订体育活动的规则,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活动的独特的体育习俗,从而形成“一地一品”体育活动的特点。从物质文化方面来看,开放校园体育场馆,既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需要,又能节省社区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从体育精神文化的视角来看,可以通过对参加成员的行为模式进行规范,来培育儿童青少年积极向上的斗志,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优良的素质。
(三)养成家庭体育锻炼习惯
在此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纽带,以家庭为基础,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使其成为学校体育互动的关键。在家庭氛围下,一是抛弃传统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运动行为的重视,加强对其运动观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共练”的形式,掌握其成长变化规律,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联系。三是要从父母开始,树立榜样,用“三合一”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提升家人的身体素质。
结束语
体育健康是教育各项工作中的重点,更应该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并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对其进行有效的改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社协作”是体育教学中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学校和家长、社区应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快乐,在体育锻炼中获得健康,从而在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过程中,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辉,王润平,张晓刚.“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赋能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6):28-34+56.
[2]周丽君.基于“家校社”联动的高质量学校体育保障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30):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