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高中地理研学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为例

温菲菲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4年12期
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 517500

摘要:本研究以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为例,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研学活动中的应用。通过深入分析生态文明理念与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实地研学活动的实践探索,旨在为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生态文明;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研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4)-12-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而高中地理课程则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载体。为深化生态文明理念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贯彻落实,本研究以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为案例,结合研学活动,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研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与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在联系

1.1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其内涵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适应等多个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的特点体现在注重全球视野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强调系统思维与跨学科融合,倡导可持续发展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 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与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核心内容包括对地球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探讨,这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高中地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平台,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了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机会。通过研学活动、实地考察等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生态规律,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这种实践教育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行动力,增强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能力,推动其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实生态文明行为。

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实践平台,同时生态文明教育也促进了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价值提升。

二、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教育资源

2.1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总面积约16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370平方千米,蓄水量高达139亿立方米,水质一直保持着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是一个集自然风光、生态保护、科学研究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2.2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

万绿湖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多种珍稀动物和植物,如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恐龙时代的植物桫椤,生物多样性丰富,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保护区还提供着诸多生态系统服务,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保护等功能,为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对这些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基于万绿湖的高中地理研学活动课程设计

3.1 研学活动的内容设置与组织安排

根据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的实地情况与本校学生生情,笔者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活动。

内容设置:

●生态系统观察:学生将分组对万绿湖的不同生态系统进行观察,包括湖泊生态、森林生态和湿地生态等。通过实地考察,记录动植物种类、生态环境特征,了解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

●环境保护实践:结合保护区内的环保项目,如垃圾分类、水质监测等,让学生参与实际操作,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文历史探索:带领学生探访万绿湖周边的古村落、历史遗迹,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组织安排:

●前期准备:在活动前,教师多次到研学地点进行考察,根据学情与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定制研学计划;上报学校及联系家长,联合多方资源为研学活动安全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向学生介绍万绿湖的基本情况和研学目标,引导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现场实施: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参与;将学生分组并配置数名教师跟组,教师提醒学生及时记录观察数据、在研学手册上做笔记等,使研学活动有序、安全进行。

●后期总结:活动结束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分享,引导学生反思研学过程中的得失,加深对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3.2 研学活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上,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辅助展示万绿湖的数据信息,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调研结果。此外,借助实地写生、模拟演练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的魅力,增强生态文明责任感。

四、研究实践与成效评价

高中地理研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包含周密的前期准备、科学的现场指导以及深入的总结反思等步骤。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充分调研了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生态系统结构和保护现状,精心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方案。在现场实施过程中,教师采取讲解、实地观测、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思考和参与。课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活动效果进行反思评估,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生态保护现状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认知,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

结语

通过对万绿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征的深入了解与研究,本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高中地理研学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经验总结。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领域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罗振瑞;罗水长生.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184+187.

[2]杜彬.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空间生产研究[C].云南师范大学,2021.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课题“生态文明下的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2023YQJK278)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