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策略研究

张珊珊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4年14期
泰顺县新城学校

摘要: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量感”是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强调要加深学生对于数、数量关系、运算结果的体会感悟。以新课标作为背景,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量感”。本文研究中,首先阐述“量感”的内涵,然后探究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量感”的价值,最后立足于设置教学情景、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实践活动、探究深层关系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量感”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了核心素养培育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需要对核心素养的细则进行充分解读理解,专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素养。其中,培养小学生“量感”是让学生可以基于数学的视角对待世界,让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对量形成更深刻的认知,进而构建自身个性的“量感”思维。所以,教师需要对“量感”的含义予以深刻理解,并认识到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有关要求采用恰当有效的方式实施教学。

一、“量感”的内涵

“量感”是指个体对于事物量的感受和认知,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量感”是指学生对数量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学生对大小、多少、快慢、深度等量的感觉,涉及到学生的感官经验、思维方式和数学应用能力等多个方面。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

(一)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量感”,要通过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感受,加深其对于“量感”的认识,为其后续运用“量感”知识解决问题提供基础条件。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学中,当学习关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课程时,教学目标是需要学生知道面积的具体内涵,同时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把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不过由于这些概念内容相对抽象,小学生难以直观的感受和体会,所以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教学情景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论知识。例如,在课堂中可以基于“看一看”的模式,让学生观察自己大拇指指甲的面积、教室地板砖的面积,通过这一方式初步了解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概念。其次,可以进入到“画一画”的模式之中,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纸上绘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使用剪刀将其裁下来,并与自己的指甲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1平方厘米的大小。最后通过“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依靠自身的直觉找出教室中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物体。该环节的实践操作,能够让学生在相对开放、自由的环境中,更加具象直观地了解面积单位。

(二)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体会感悟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量感”期间,教师需要充分解读新课标内容的有关要求,明确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可以形成数学思维、数学眼光、数学语言。所以在“量感”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自身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丰富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加深学生对于数量的认识理解[3]。例如,在学习质量单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克、千克、吨形成准确地认识,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感知物体的内在本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操作,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与质量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运用。

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物品,如大米、盐、西瓜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将这些熟悉的物品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大致猜测以上物体的质量,例如一袋大米的质量在100千克左右,一个西瓜的质量在4千克~6千克左右,一袋盐的质量在400克左右。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已知大米每袋重量为1千克的前提下,10袋大米的重量共是多少?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计算分析,便可以得出最终的答案是1000千克。随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出10袋大米的图片,同时要展示出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采用这样的实践方式能够让学生对吨的概念形成具象化的感悟、认知。不仅如此,在教学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放学之后,跟着家长到超市或者菜市场购物,关注产品的质量并进行记录,让学生对质量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

基于以上方式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在猜测和分析物品质量的过程中,对于质量单位形成具象直观的认识,进而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逐渐形成完善的量化思维,对其日后的学习成长有重要作用。

(三)组织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搭建体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手段,期间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知量的概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厘米和米”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搭建对长度单位的认知体系,提高他们的“量感”。

首先,可以让学生测量书桌的长度和高度,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测量方法,并感受测量中的准确性要求。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教师准备好测量工具,如直尺或卷尺,并向学生介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张书桌,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例如: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如何记录测量结果等。测量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比较不同小组的测量结果、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等。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量感”培养的教学工作,挖掘数量与生活的关系,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基于实践活动等为学生直观呈现度量的内涵,让学生在活动良好体验的同时形成“量感”,对度量形成全面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广大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尊重学生的地位、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通过吸引学生的关注强化“量感”培养效果,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有关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俊杰.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J].学园, 2024,17(07):53-55.

[2]吴春磊.小学生数学量感意识培养的策略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4,(01):124-126.

[3]陈丽.新课标下培养数学量感的路径研究[J].小学生(上旬刊),2024,(01):16-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