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应用策略探究
摘要: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育相结合,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育;作用;应用策略
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应立足时代背景,深挖整合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提升教学实效。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应围绕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目标需求,创新方式方法,突出信息技术支持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质效。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中的作用
应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也是现阶段进行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作用。第一,丰富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现象。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式、趣味化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起来更加积极、主动。第三,创新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使得小学科学教育可以更多样化、灵活化,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方法,开展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授课。第四,提升教学效率。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备课、布置作业、开展教学评价等,减轻了教学负担,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拓展信息资源素材,丰富科学实验探究教学内容
信息资源素材是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基本构成单元,是提升科学实验探究教学质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重视科学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的收集和开发,不断拓展延伸信息资源素材,利用媒体展示工具、虚拟实验平台、在线资源库、互动教学工具、数据分析处理工具等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比如在“营养要均衡”一课教学中,由于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消化”相关的知识,对“营养”有了一定的了解,知晓了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类型的食物。因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思考—尝试—阅读—设计—总结”的探究活动设计,将整个教学过程细化为多个步骤,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平衡膳食宝塔”,层层递进,使学生形成对“我如何能够做到健康饮食”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加深对健康饮食、合理饮食的理解。
2.巧用虚拟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探究
从科学学科的特点来看,实验必不可少,但是,一些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会有实验设备、仪器、材料等缺乏的现象,再加上有些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给科学实验教学带来了重重困难。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实际实验所存在的困境。依托信息技术创设虚拟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验场景,解决了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器材设备限制问题,同时可以有效规避一些实验风险,有助于保障学生的安全,避免了潜在的意外伤害。例如,在教学青岛版《怎样加快溶解》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实验室,让他们在电脑或平板上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虚拟实验室展示溶解过程,并模拟不同因素对溶解速度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点击、拖拽等方式进行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在安全、方便的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在保证他们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促进实验技能的提升,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需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保持对未知领域科学知识的渴求与探索欲望。利用信息技术设计特定问题环境,以其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人机交互的特点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开展更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以“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教学为例,本课延续了“运动和力”的知识,旨在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等知识。对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摩擦力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没有摩擦力,这个世界会出现什么情况?”等问题,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4.利用信息软件,化繁为简
小学科学教育涉及多个领域,有具体、有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还处于启蒙发展阶段,在理解这些复杂的知识、概念时较为困难,但如果不能够准确理解这些内容,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以信息软件为媒介进行辅助教学。信息软件可以提供多媒体资源,包括图像、动画、视频等,教师可以使用这些资源来展示抽象的科学概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辅助,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理解,也能够使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加深对概念的认知。例如,在教学《认识磁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软件展示有关磁极的多媒体资源,如磁场线模拟、磁铁吸引物体的动画等。通过图像和动画的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磁场的形态和磁力的作用,加深对磁极的认识。
5.实施科学教学评价,使教学过程寓教于乐
首先,在新课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还应朝着多元化角色转变。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其次,应高度重视师生互动与交流的现实价值,搭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师生沟通交流渠道与纽带,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即时通信工具等信息技术媒体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寓教于乐,如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丰富多彩的导入内容,点燃学生对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的激情,让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开展探究活动,实现事半功倍的探究活动效果。
结语
教师应精准把握信息技术的多方面作用,摒弃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束缚,宏观审视信息技术在提升科学探究活动实效性、直观性与效率性等方面的价值作用,强化师生互动与交流,实施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将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贯穿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夏友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初探[J].中外交流,2019,26(24):250-251.
[2]夏金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