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时,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主问题,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多维度审视课文,促进他们对语言和思想的深层理解,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思维能力;主问题教学;初中语文
一、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问题意识是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表现。通过主问题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研究表明,具备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更能够主动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提升独立阅读能力[1]。主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还能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形成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二)有利于简化教学环节,更加强调教学内容的集中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涉及多个知识点,教学环节繁琐,导致学生难以聚焦。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主问题教学能够有效简化教学环节。通过集中讨论一个或几个主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的核心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集中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二、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教学的切入点
(一)并行的线索
在主问题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并行的线索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阅读《红楼梦》时,教师可以设置“家族关系与个人命运”的主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中分析主旨。这种并行的线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层面,也促使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二)多元的主题
多元主题的设计使得主问题教学更具灵活性和深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设置多样化的主问题。如在讨论《西游记》时,教师可以从“友情与合作”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角色间的关系。这种多元化的主题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激发他们的思考与讨论。
(三)丰富的画面
在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画面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讲解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引导学生在心中形成形象思维。教师可以设置与诗歌意象相关的主问题,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去体会文本的情感和主题,增强他们的理解力。
三、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课文主题,设计主问题
在进行主问题教学时,教师需要紧密围绕课文的核心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核心问题。教师可以探讨文本中体现的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等方面,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讨论。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的表层意义,还能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种思维的延伸,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和自主[2]。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背影》一课时,可以围绕“父爱的真谛”设计主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情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父亲为了送别儿子而艰难穿行的情景,指出这种行为中蕴含的无私与深情。进一步引导,教师可以询问:“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选择用‘背影’作为标题?”鼓励学生讨论背影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从而深化对父爱的理解。
(二)根据课文情境,设计主问题
将课文情境与主问题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够使他们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情感与冲突,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在阅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是文本中的角色,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情感和主题的理解,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愚公移山》一课时,可以通过情境模拟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愚公、子孙、智叟等角色。教师可以提出主问题:“如果你是愚公,你会如何说服家人一起参与移山的行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需要站在愚公的立场上,分析他的坚持和信念,讨论如何用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动机。同时,学生扮演的子孙可以表达对移山计划的顾虑,智叟则可能质疑这一行动的可行性。
(三)根据课文文眼,设计主问题
课文的文眼是文本中最为重要、最能体现主题和情感的部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围绕文眼设计主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和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这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细节,从而在阅读中形成更为立体的认识。通过分析文眼,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进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3]。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可以围绕课文中的“石拱桥”这一文眼设计主问题。教师可以提出:“石拱桥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它传达了怎样的文化内涵?”通过文本分析,学生可能会发现石拱桥不仅是实用的交通设施,更象征着连接人与自然、传承历史与文化的桥梁。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理解并继承这种精神?”将其与当今社会的情境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能力。
结语
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初中语文课堂主问题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合理设计主问题并结合文本特点,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主问题教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晁向春.“主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2024,1298(12):23-24.
[2]陈得铭.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2024 (18):53-55.
[3]张寅南.基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主问题设计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3(35):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