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五育融合”: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探索与实践反思

王宏康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4年37期
宜宾市叙州区观音学校沙沟小学校区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五育融合在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实践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反思。通过对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理论阐释,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分析,提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五育融合的策略,并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旨在为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教育朝着更加全面、均衡、创新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一、引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应运而生,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各育之间的割裂状态,致力于实现各育之间的有机渗透与协同发展,为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深入探索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并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五育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一) 五育融合的内涵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德育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引领,智育为各育发展提供知识与智力基础,体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健康体魄,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创造力,劳育则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与劳动精神。五育融合旨在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将五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五育的熏陶,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五育融合的意义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和知识壁垒,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例如,在一个科技项目实践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智育),还需要团队协作(德育)、克服困难(体育精神)、设计美观的展示方案(美育) 以及动手制作模型(劳育),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成长。

2.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五育融合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科技、文化、艺术、服务等多领域的多元化需求,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五育融合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教育评价的多元化变革,使教育更加贴合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 课程融合: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1.跨学科课程设计

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例如,以“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课程,融合了地理(智育)、历史文化(德育)、建筑美学(美育)、城市运动设施规划(体育)、城市建设劳动实践(劳育) 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一个课程项目中综合体验五育。

2.学科内渗透

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本学科中的五育资源并进行有机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语言思维能力(智育)、审美鉴赏力(美育),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劳育),并鼓励学生以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体育精神)。

(二) 教学方法融合:创新五育融合的教学模式

1.项目式学习

以项目为导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校园文化节”项目中,学生需要策划活动方案(智育)、协调团队关系(德育)、设计舞台布置和宣传海报(美育)、搬运设备和布置场地(劳育),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锻炼体能和毅力(体育)。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多育知识与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将五育元素融入其中。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体验当时的社会背景、道德抉择(德育) 、文化智慧(智育) 、生活美学(美育) 以及劳动生产方式(劳育) ,同时在表演过程中锻炼身体素质和表达能力(体育)。

(三) 校园文化融合:营造五育融合的校园氛围

1.文化活动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运动会、艺术展览、科技创新大赛、劳动技能竞赛等,并将德育元素贯穿其中。体育运动会不仅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精神,还可以通过团队比赛培养合作精神(德育)、在比赛规则遵守中体现法治教育(德育);艺术展览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也可展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表达(德育)。

2.校园环境营造

打造具有五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如校园文化墙展示德智体美劳的名人名言和事迹;校园花园和绿化区域可作为劳动实践基地和美育观赏点;校园体育设施的合理布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等。

(四) 家校社协同融合:拓展五育融合的教育空间

1.家校合作

家庭与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劳动习惯、兴趣爱好等,学校则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引导家长了解五育融合理念,共同制定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计划,促进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全面接受五育。

2.社校联动

学校与社区、社会机构合作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德育、劳育) 、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美育、智育)、参加体育赛事(体育) 等,拓宽学生的教育视野,整合社会资源为五育融合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四、五育融合实践的反思

(一) 面临的挑战

1.教育评价体系的制约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导,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完善。这导致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五育融合过程中,可能因为评价压力而难以真正将精力投入到五育融合的深度实施上,容易出现重智育轻其他各育的现象。

2.教师专业素养的局限

五育融合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综合素养和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然而,部分教师在长期的学科教学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思维和知识结构,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难以有效地开展五育融合教学。

(二) 应对策略

1.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品德表现、学业成绩、体育健康、艺术素养、劳动技能等多方面指标纳入评价范畴。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五育融合提供正确的导向。

2.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

开展针对五育融合的教师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鼓励教师参加跨学科教研活动、学术交流和实践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对五育融合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对在五育融合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出发[J]. 教育研究, 2019,40(1): 31- 38.

[2]顾明远.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 1.

[3]钟启泉.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 全球教育展望, 2016,45(1): 3 - 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