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食育教育中传统文化食俗的融入与实施策略

王然然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4年37期
常州经开区临津幼儿园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食俗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将传统文化食俗融入幼儿园的食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还能帮助幼儿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本文围绕传统文化食俗与幼儿园食育教育的结合点,探讨其融入方式,并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为幼儿园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幼儿园;食育教育;传统文化;食俗;教育策略

引言

食育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饮食活动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并认识饮食与健康、文化的关系。近年来,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而食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特点,为幼儿园的食育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食俗涵盖了饮食习惯、节日食物和地域特色饮食等内容,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康理念。幼儿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食俗,可以提高对自然与生活的认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本文从传统文化食俗的教育价值出发,分析其与幼儿食育教育的结合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探索传统文化食俗在幼儿园食育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传统文化食俗与幼儿园食育教育的结合点

(一)传统文化食俗的教育价值

传统文化食俗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传统食俗强调饮食的健康与节制,例如二十四节气饮食中提倡根据季节特点选择新鲜食材,这与现代健康饮食理念一脉相承。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幼儿可以初步建立起科学的饮食观念。食俗活动如包饺子、做粽子等,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传统食俗背后的文化故事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幼儿园食育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幼儿园食育教育以培养健康饮食习惯为核心目标,同时注重幼儿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文化认知的培养。借助融入传统文化食俗,幼儿园的食育教育可以在实现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的传递,让幼儿在饮食活动中感受生活之美和文化之美。例如,通过了解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幼儿不仅知道饺子的制作方法,还能理解“团圆”的文化内涵,这对其社会性的发展和情感教育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传统文化食俗与幼儿园食育教育的契合点

传统文化食俗在幼儿园食育教育中的应用有诸多契合点。二十四节气饮食与幼儿健康教育密切相关,通过讲解春季吃春卷、秋季喝莲藕汤等习俗,幼儿可以认识到食物与健康的联系。传统节日食俗如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为食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素材。积极参与动手制作和参与节日饮食活动,幼儿不仅能获得饮食知识,还能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文化的独特魅力。地域特色饮食也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开放与包容的态度[1]。

二、传统文化食俗融入幼儿园食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食俗,可以提升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效果。例如,可以设计“春日的美味春卷”教学活动,在春分时节带领幼儿了解春季蔬菜的特点,并一起动手制作春卷,讲解春季饮食对健康的好处。通过这一活动,幼儿不仅学习了春卷的制作方法,还感受到春天的自然气息与饮食文化的紧密联系。

端午节前,可以设计“端午粽香飘”活动,带领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技巧,并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活动中设置小组合作环节,如一个小朋友负责放米,一个负责包粽叶,另一个负责绑绳子,最后评选“最美粽子”。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在动手实践中学习了传统习俗,同时也体验了合作与分享的乐趣。

此外,还可以开展“饺子大王比赛”活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饺子的形状,并在活动中认识饺子的文化意义。通过饺子制作比赛,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加深了幼儿对“团圆”这一文化主题的理解。

(二)融入课堂教学与环境创设

将传统文化食俗融入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故事讲解、歌曲演唱、绘画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食俗。例如,在语言课中,教师可以讲述“年夜饭”的故事,介绍饺子、鱼等年夜饭菜肴的文化寓意。在数学课中,教师可以设计“包饺子数数”的活动,让幼儿在数饺子的过程中学习加减法。通过这种方式,传统食俗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自然结合,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增强了幼儿的文化体验。

环境创设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可以在教室一角设置“传统食俗文化墙”,展示节日食品的图片和制作过程,还可以摆放模型或手工制品,让幼儿直观感受到食俗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布置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三)家园共育,增强活动效果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可以组织“亲子包粽子”“家庭年夜饭分享会”等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食俗的体验。通过亲子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2]。

同时,幼儿园可以向家长提供关于传统食俗的指导建议,例如在端午节教幼儿包粽子,在中秋节与幼儿一起制作月饼。这些活动可以延续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让幼儿的学习与家庭生活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

三、结束语

将传统文化食俗融入幼儿园食育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幼儿文化素养和饮食习惯的有效方法。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程资源、加强家园共育,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幼儿在快乐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食俗教育的实施路径,为幼儿健康成长和文化认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宗婷.浅谈传统文化对幼儿食育教育的影响[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 2023(6):3239-3240.DOI:10.12277/j.issn.1673-7075. 2020.06.1609.

[2]刘小玲.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食育课程的建构[J]. 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