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索

李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4年36期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瓦溪中学 51744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学与学习的融合,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得课堂教学逐渐趋向多元化、综合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学内容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加强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反馈机制的完善,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规划、活动设计及动态评价,有助于推动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在适应新时代学生综合发展需求方面显现出局限性,在教学活动中单一地关注知识点的讲解,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反馈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导向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主张通过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深度融合,形成闭环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

一、“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价值阐述

(一)明确教学起点与终点,助力教师找到教学发力点

在课堂教学中,清晰的目标设计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学评一体化”提倡教学目标贯穿始终,既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又要兼顾最终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起点能力,设定合理的阶段性目标,以实现逐步提升的教学效果,明确的起点能够帮助教师掌握学情,明确的终点则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方向[1]。

(二)厘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助力教师确定教学着力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参与者和构建者,“教学评一体化”提倡以学习为中心,要求教师从单向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平衡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调整教学策略。

(三)明晰教、学、评间的关系,助力教师聚焦能力提升点

在教学实践中,评价常常被视为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环节,然而“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主张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通过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思路、提升能力,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更是对学习过程的激励与指导。

二、“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一)综合考量多个要素,设计具有统领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目标既能覆盖知识技能,又能体现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目标设计需要具备统领性,既要让每堂课独立完成其教学任务,又能与整体教学体系相衔接。对于初中语文而言,教学目标不仅要包括对文学知识的掌握,还要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及其文化素养的提升[2]。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乡愁》一课时,可以从多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教师可以设定目标为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掌握余光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等;在能力目标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在情感目标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并结合自身经历,激发他们的乡愁情感。

(二)强调彰显学生本位,设计丰富且有创意的学习活动

语文课堂的活力来源于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项目探究等方式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活动设计的核心在于彰显学生本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应从引导者转变为参与者和支持者,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活动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深度的学习体验,并通过活动推动学生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岳阳楼记》一课时,可以设计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议论结构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表演的方式再现《岳阳楼记》中的人物对话和情节,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与人物心理。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辩论,探讨文章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思考,引导学生将古文与现代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这些创意活动不仅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在集体合作和自主探究中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落实立体全面反馈,设计兼具全局性的评价活动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框架下,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通过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并及时做出教学调整,教学评价应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方面入手,既要注重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也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变化。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多维度方式,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立体性,这种反馈机制能够促进学生的持续改进,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3]。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醉翁亭记》一课时,可以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进行立体全面的反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的参与度,及时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课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反馈、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醉翁亭记》的读后感,分析文章中的哲理与情感,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这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结语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依赖于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有效衔接。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和思维提升,持续探索和完善教学与评价的互动机制,将为未来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实践和理论的支撑。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反思和创新教学模式,在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中,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更具意义和成效的课堂体验。

参考文献

[1]胡晔琳.“教—学—评”一体化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3):54-59.

[2]王丹.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路径探究[J].语文世界,2024(29):12-13.

[3]冯卫娜.“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24(20):7-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