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中的作用和具体的运用策略,目的是在高中地理的课堂实践中,基于对先进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个性化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情,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进行合理的运用,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高中;地理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的运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和迁移,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效能。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中的作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为高中地理的学科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ChatGPT、讯飞星火、文心一言等,均可以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丰富资源,在出色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生成能力的支持下,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协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地理思维,形成认知数据库,提高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各种类型的素材。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生成精美的地理景观图片,对于难以实地观察的地理现象进行模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理知识,文本信息转化为具体案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中地理个性化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形成高阶思维,提高地理学科综合素养。教师可以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中,设计科学连贯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丰富学生的思考视角,使学生形成较强的思维动机,主动思考,在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学习的能力,发展地理学科综合素养。以人教版2019教材中的课程“气压带和风带”为例,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教师要首先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历史成绩、学习风格、兴趣点等,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的预习材料和问题,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并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课程内容,教师要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三维动画、虚拟实验、互动地图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模拟不同季节下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情况,并对比实际观测数据,在模拟与对比中,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还应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逐步掌握知识点。在课后巩固与个性化反馈环节,同样要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利用起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个性化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知识的巩固、拓展知识的探索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等不同层次的作业,动态调整作业难度,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布置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信心[1]。
(二)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丰富情境素材
教师要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地理课堂的教学素材进行拓展,丰富教学的内容,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我情境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ChatGPT等平台,输入相关关键词“构造地貌”“地质构造”等,生成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素材,包括地质构造的动画演示、构造地貌的实景图片或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和构造地貌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倡导个性化学习,教师要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为学生提供素材支持,例如对于已经理解基础概念的学生,可以提供深入的地质构造分析和构造地貌形成机制的探讨,如果学生的基础薄弱,教师则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提问,并获得即时的解答和反馈,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下,理解问题,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在个性化学习中,教师要针对理解较快的学生,提供深入的与褶皱类型有关的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褶皱对地貌的影响,例如背斜和向斜等方面的知识,对理解较慢的学生,则提供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2]。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思考,高中地理学科的个性化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从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品格素养、正确观念的发展。教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进行挖掘,培养学生的软实力素养,促使学生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高中地理学科个性化教学与辅导实践研究[J]. 教育艺术,2022(6):50.
[2]杨楠. DOK理论下高中地理分层教学研究[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