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摘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落后、实践教学薄弱、师资匮乏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政策层面越来越重视中职院校与行业需求的密切联系,并提出“产教融合”的发展策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中职院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所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对中等职业学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我国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对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汽修专业教学的改革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职汽修;教学改革
1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1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汽修行业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其教学内容多偏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有关车辆修理专业的理论,但是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汽车修理行业发展需求。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中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教材都已落后,不能满足新技术和新硬件的维修需求。因此,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觉得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的需求不相匹配,难以快速地适应岗位。另外,教学内容存在死板、不够灵活、不够明确等问题,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潜能,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不足。
1.2校企合作渠道不畅通
目前,中职院校汽修专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渠道,严重制约着中职院校的汽修专业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目前,一些院校与汽修公司的合作停留于浅层面,没有形成深度的合作机制,也没有明确的合作计划。企业参与度低造成了顶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较少,学生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许多企业由于缺乏对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了解,在学校教育上不能主动介入,未能及时提供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和技术支持[1]。
1.3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学能力有限
中职汽修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能力有限,严重制约着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1)很多中职院校缺乏专职师资,特别是具有实践维修工作经验和高级技术资格的教师。并且师资水平良莠不齐,许多教师缺少实践能力,主要依靠课本上的理论,而不能起到直观的示范作用。(2)师资队伍缺乏学习的机会,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很难得到及时的提升,无法适应汽修专业发展的需要。
2产教融合下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中职院校汽修专业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合作是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能为学生创造更加贴近实际的实习条件,从而有效地补充校内设施与技术力量的欠缺。中职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熟悉当前的汽修技术和操作流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又能让学生提前融入工作岗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中,中职院校要积极与本地的汽修企业进行合作,并与其签订相关的实习合同,确定双方在实习、共享设备、技术培训等工作中的责任。中职院校要适应企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化设计,保证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要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汽修企业的专业人才参加教学,给学生讲解有关车辆保养、维修的最新技术及操作技巧[2]。中职院校也可以不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流程等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通过制订实习计划,对实习过程进行监督和全面的评价,保证每个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
2.2更新课程设置,紧跟行业技术发展
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适应新形势,紧跟汽修行业的发展步伐。目前,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等新型汽车不断涌现,使原有的汽车维修教育课程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汽车维修的需求。为此,中职院校必须更新课程设置,加强对新技术和新仪器的了解和学习,及时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上,中职院校可以组建校外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学团队,对现行的专业课程进行评价,并结合当前的专业技术发展动向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课程更新方案。如增设“新能源汽车维修”和“智能汽车诊断与维修”等课程,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汽车维修的最新技术。中职院校要重视教材的更新,及时引入国内外汽车维修专业的新教材,保证课程的先进性、实用性。针对现有教材,中职院校可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小组,组织汽修专业教师对教材进行编制更新;可以研发校本课程,独立编制课程教材。这样做不仅能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行业标准,还能成为中职学校的一种办学特色,通过课程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提升实训效果
中等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学设备更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设备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汽修的需求。在汽修专业,实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中职院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对教学设备进行实时更新。引入新教学设备,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可以加强对新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具体实施中,中职院校要组建专门的设备更新团队,深入我国优秀的中职院校汽修专业以及著名的汽修企业进行考察、研究,学习经验,了解当前行业中广泛使用的汽修设备、工具型号和品种。在购置新设备时,可以向国家、地方申请专项经费,或者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从而购买各类车辆维修设备和工具。在设备更新后,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保证设备的性能完好。为适应现代化汽车维修技术的需要,中职院校汽修专业还需要购买新能源汽车维修设备和智能汽车故障诊断仪器等,由于这些设备和仪器的技术性更强、更精密,要强化仪器、设备的管理与保养,保障仪器的性能与使用寿命。中职院校应建立健全设备、仪器的运维制度,进行定期的检修和保养,以保证其安全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避免损坏。
结论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改革既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协作、完善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切实提高中职院校汽修专业教育水平,为汽修行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任振飞.“1+X”课证融通背景下中职汽修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4(6):51-52.
[2]仇春林.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汽修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汽车测试报告,2024(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