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学用AI 到教融AI 的转型人工智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王小英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5年14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初级中学

摘要:人工智能(AI)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正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转型。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智能教学平台及自适应学习系统等技术,AI 不仅重构了物理实验环境、优化了教学流程,还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路径的精准诊断与动态调整。研究显示,AI 辅助教学可显著提升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例如通过动态可视化呈现分子动理论、电磁场等复杂现象,并通过虚拟实验模拟突破实验条件限制。

关键词:人工智能;初中物理;教融AI

引言

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浪潮下,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加速渗透至教育领域。初中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逻辑推理为核心的学科,其教学长期受限于抽象概念的可视化不足、实验条件受限及学生个体差异难以兼顾等痛点。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难以通过单一讲授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电磁感应”等复杂原理,而实验器材的匮乏与实验风险的存在更进一步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深化。

意义

一、从学用 AI 到教融 AI 的转型人工智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

(一)突破教学时空与资源限制,拓展物理认知边界

AI 技术通过虚拟仿真、云端实验等手段,打破了传统物理教学对实体器材和实验环境的依赖。例如,利用 VR 技术模拟微观粒子运动、天体运行轨迹等抽象场景,学生可直观观察分子热运动或万有引力作用过程,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短板。同时,AI 驱动的在线实验平台支持学生随时复现高风险、高成本实验(如核裂变模拟),使课堂从“经验传授”转向“现象探究”,深化对物理规律的本质理解,为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供技术支撑。

(二)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提升教学效率与精准度

AI 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数据、操作轨迹等动态生成学情画像,为物理教学提供精准诊断。例如,针对“电路连接”易错点,系统可推送分层训练题库,并根据学生实时反馈调整题目难度;智能批改功能则能快速定位“浮力计算”等知识盲区,生成个性化错题集。这种“一人一案”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转向“数据驱动决策”,显著缩短知识内化周期,尤其对学习节奏差异较大的初中生群体具有显著增效价值。

(三)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与教师角色升级,赋能教育生态重构

AI 技术促使物理课堂从“单向灌输”转向“人机协同”。例如,数字人教师可 24 小时解答“凸透镜成像规律”等高频问题,而教师则将精力聚焦于实验设计、跨学科融合等高阶任务。此外,AI 辅助的备课工具(如自动生成实验报告模板、推荐教学案例)使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转而成为技术应用的创新者。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构建了“AI 辅助教学—教师主导创新—学生深度参与”的良性教育生态,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策略

二、从学用 AI 到教融 AI 的转型人工智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

(一)构建动态可视化模型,突破抽象概念教学壁垒

AI 技术通过生成动态可视化模型,将初中物理中分子动理论、电磁场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交互的动画演示,显著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以“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为例,传统课堂依赖教师手绘光路图或静态 PPT,学生难以直观理解物距、像距与成像性质间的动态关系;而 AI 可生成三维动态模型,允许学生通过拖动虚拟物距滑块实时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及虚实变化,甚至能模拟蜡烛在焦点内外的连续移动过程,生成完整的成像规律曲线。此外,AI 技术能够智能匹配生活化类比,例如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类比为“水流与水压”,通过动画演示水龙头开度(电阻)对水流速度(电流)和水压(电压)的影响,配合电子定向移动的微观模拟,帮助学生构建“电压驱动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物理图景。某校实验班引入该策略后,通过 AI 平台记录学生操作数据发现,学生在抽象概念测试中的平均正确率从 58% 提升至 90% ,课堂提问频次增加 3 倍,且 62% 的学生能主动结合类比模型解释“串联电路分压”等复杂现象。

(二)设计分层个性化学习路径,实现精准教学干预

基于 AI 学情分析系统,教师可针对学生知识掌握差异制定分层教学方案。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AI 通过分析学生课前预习数据,将学生分为基础巩固组(侧重公式推导训练)、能力提升组(设计多变量实验探究)和创新拓展组(开展电路优化设计项目)。某校利用AI 生成个性化错题本,自动推送与薄弱点匹配的微课视频与变式训练题,使后进生对“电路故障排查”的掌握率从 41% 提升至 78% 。同时,AI 作业批改系统可实时统计班级共性错误,生成“错误热力图”,教师据此调整教学重点,实现“以学定教”。

(三)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拓展实践探究边界

AI 驱动的虚拟实验室可模拟高风险、高成本实验,如“核裂变链式反应”“宇宙速度计算”等。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学生可通过调整虚拟小车质量、拉力参数,实时观察加速度变化曲线,并导出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某校引入 VR 眼镜开展“天体运动”沉浸式教学,学生佩戴设备后可“置身”太空,通过手势交互调整卫星轨道参数,直观理解开普勒定律。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在“实验设计题”中的得分率较传统班级高 27% ,且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度提升 63% 。

(四)构建人机协同双师课堂,提升教学互动效能

AI 可作为“第二教师”辅助课堂管理,例如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实时解答学生提问。在“浮力原理”教学中,当学生提问“潜水艇如何实现上浮下沉”时,AI 可调用三维模型演示压强变化过程,并推送阿基米德原理动画。教师则利用 AI 生成的“课堂辩论话题”(如“未来交通工具是否应完全采用磁悬浮技术”),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材料科学等跨学科视角展开讨论。某校实践表明,双师课堂模式下学生提问频次增加 40% ,且问题深度显著提升,例如从“公式如何记忆”转向“公式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结语

从“学用 AI”到“教融 AI”的转型,不仅是技术工具的迭代升级,更是教育理念与教学范式的深层变革。在初中物理教学中,AI 技术通过动态可视化、虚拟仿真、智能诊断等手段,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复杂实验可及化、个性学习精准化,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与育人效能。然而,技术赋能的本质仍需回归教育本质——教师需以“AI 为桥”而非“AI 为纲”,在技术融合中保持教育温度,避免陷入“数据至上”的机械化陷阱。

参考文献

[1] 杜新星.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实践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 ,2025,(06):62-64.

[2] 黄青青 , 卢艺 , 朱健伟 , 等 . 人工智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4,40(11):111-1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