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王维
  
教研创新媒体号
2023年15期
河北省保定市白沟新城东芦学校 074004

摘要:在双减政策实施中,深化家校共育内涵,拓展家校共育价值边界,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重心向课堂、家庭的场所转向,家校共育如何进行范式调整,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无疑是当前各级教育主体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双减”;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策略

引言

“双减”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迎来全新的发展局面。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家校合作共育作为全新命题也由此得到新的发展。作为一种双边、双向的教育活动,家庭与学校应在密切合作的基础上探究符合政策要求、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策略,使学生能够在二者的合力作用下得以健康、快乐成长。

1农村小学家校共育重要性

1.1形成育人合力,提升育人质量

在传统的农村小学育人工作中,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较为突出,育人工作呈现出独木难支的状态,家庭教育并未发挥其价值。与之相对的,“互联网+”下的家校共育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促使家校双方形成育人合力,能够各自发挥其应有价值,实现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有效提升育人效果。同时,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家长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实时获取学生的在校情况,而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这就避免了传统家校共育期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教育信息的融通共享,更有助于教师和家长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案,在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效育人。

1.2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开展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学生实现知识水平、思想道德和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具体而言,家校共育可以使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帮助学生提升在家学习效果,更为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助力学生实现知识水平的发展。同时,在家校共育的背景下,家长会逐渐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掌握更先进的教育技巧,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树立榜样,这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大多数家长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故而使亲子关系较为僵硬、尴尬,而家校共育可以帮助家长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形成更为紧密、更为和谐的亲子关系,这对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合作共育存在的问题

2.1家校合作条件不足

家校合作的条件不成熟是受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具体来看,应试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使得学校仍旧将教育教学的关注点放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家校合作不过是一种流于形式且会过多分散自身有限精力的一项意义不大的事务,加上他们自身管理的封闭性及与外界交流的匮乏,使得家校合作难以从学校这一教育主导力量方面得到支持。部分教师只关注自身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缺少家庭教育指导理论及能力,未接受过家庭教育指导的专门训练。在此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另一主体——家长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自然也难以被激发出来,导致家校合作因缺乏主导力量的支持而变成一纸空谈。

2.2合作方式单一

客观来讲,当前我国家校共育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家长委员会、家长会、教学开放日、学生习作展览等为主,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撑体系,常态化组织规划缺位,随意性问题突出。换句话说,家校深度合作不足,家校共育的整体层次较低,缺乏正式组织和完善制度,无法凝聚家校共育合力,家校讲坛构建、家校课程开发、家长驻校监督、家长智慧学堂等,基本处于预想阶段,真正落于实处进行实践探索的少之又少。最严重的是,在家校共育中,家长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校通常要求家长配合相关工作,双方完全处于不平等关系中,学校和教师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家长则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导致许多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强,最终流于形式。

3“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的策略

3.1家校创新合作形式

“双减”政策倡导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关注学生在人际交往、思想道德建设及其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因而家校合作共育的重心也应有所侧重地向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向倾斜。为此,家校合作共育应从创新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促进家校合作共育的多元化发展,为实现学生的健康学习和快乐成长提供有利条件。学校除了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座谈会的形式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外,还可以鼓励家长随时到学校参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交流。除此之外,学校还可利用互联网、微信等网络渠道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3.2开展亲子活动,密切家校联系

家校合作中,很多都是班主任向家长单方面传递信息,合作的频率较少,因此班主任需要多制造家校合作的机会,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行教学开放日活动,家长可以到学校与孩子一起体验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消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疑虑,同时为家长和班主任的沟通奠定基础。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借助家长开放日与家长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单独沟通,提升教育质量。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入队仪式以及开学典礼等活动,见证孩子的开学和成长,感受孩子的进步,促进亲子关系,进而加强家长与班主任的合作。

3.3家校共同反思,促成共育目标

家校共育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其有效实施更多地依赖家长和学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无法用强制的方式予以推进。也就是说,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的共育主动性和迫切感是主导家校共育的关键。只有让家长和教师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感,愿意且主动去推动共育,开展家校联合,这样才能让共育的目标得以实现,才能让学校和家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同时积极地通过不同的沟通渠道引导家长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让家庭和学校都能在反思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更好地应对教育的问题与困惑,从而促成共育目标。

结语

总之,家庭与学校的有效合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作为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应深入探究符合“双减”这一时代背景的家校合作策略,让二者以有机配合的形式完成育人这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边玉芳,周欣然.我国70年家校合作:政策视角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1(3).

[2]梁丽婵,马海燕,张馨宇.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状况的十年变化及影响因素剖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

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3402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