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陈慕玲 佘曼琪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3年15期
潮州市潮安区中心幼儿园 515600

摘要: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能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本文立足于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分析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创造园所劳动条件,激发幼儿劳动兴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支持幼儿积极参与;转变家长传统观念,助力幼儿养成习惯;组织劳动评价环节,提高幼儿劳动品质。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

近几年来,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劳动教育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且被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2022年,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更是彰显了“劳动教育是人一生的‘必修课’”的地位。而学龄前儿童是习惯养成、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通过感官体验、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等方式参与劳动,从而亲近自然、关注生活、服务自我与他人,实现知行合一,获得自我效能感。可见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思想背景下,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日渐凸显。但在当前,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让劳动教育在幼儿园落地生根,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劳动教育条件有限

大部分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准备不充分,条件创造不完备,甚至对其他幼儿园的劳动成果生搬硬套,缺乏对自身园所条件的考量,主要表现在:幼儿园劳动空间规划不合理,多数劳动场地狭小,幼儿在进行劳动时容易出现拥挤、产生冲突,这不仅无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还对幼儿的人际交往造成不利影响;[1]其次,劳动场景创设不适宜。比如在小班的劳动场景指示牌上,单纯用文字说明注意事项,小班幼儿看不明白,更别谈对劳动产生兴趣;再者,劳动工具单一,或没有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投放。

(二)劳动教育评价片面

幼儿在劳动结束后,教师往往会让其收拾整理工具材料,紧接着进行下一项活动的组织,这样便忽略了对幼儿的劳动进行评价,不利于幼儿劳动意识与劳动品质的培养。在鲜有的劳动教育评价中,也常出现片面评价、无效评价的现象。

从评价的主体来说,幼儿园劳动教育仍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对当次劳动实践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幼儿技能掌握、能力水平发展等方面进行笼统的概括。而幼儿作为劳动的真正主体,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内心的真实感受却被漠视。

从评价的内容来说,教师过度关注劳动成果而忽略幼儿的过程体验。[2]部分教师仅仅将“桌子擦得是否干净”、“材料摆放是否整洁”等劳动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甚至会因为“提水桶时水溅出来”等情况而否定幼儿劳动的整个过程。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不仅没有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及学习特点,还忽视幼儿的劳动情感体验,容易造成幼儿对劳动失去信心与兴趣,错把劳动当成任务,难以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价值。

二、改进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对策

(一)创造园所劳动条件,激发幼儿劳动兴趣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它为幼儿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行为的选择提供了参照,并在无声之中影响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3]幼儿园应秉承“环境先行”的理念,在劳动教育实施之前,先分析本园环境,从劳动空间规划、劳动场景创设、劳动工具的投放与使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考察。

在劳动空间规划上,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园所优势,利用现有资源,按功能划分劳动场地,如种植区、饲养区、手工创作区和劳动作品展示区等,并让幼儿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到区域名字、牌匾、标语等设计中。

在劳动场景创设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设计劳动项目,在走廊、操场各个角落设置移动工具栏,投放丰富、多层次的工具,在旁粘贴图片、标语等作为温馨提示,帮助幼儿快速读懂劳动内容和工具使用方法,随时随地参与劳动。同时还可巧妙运用“亮红灯”、“插旗子”等方法,让幼儿在已完成的劳动项目旁边做标志,以解决重复劳动的问题。此外,各班教师还可以和幼儿共同设计“劳动计划墙”,将各项劳动项目明确详细地展示出来,方便在一日生活中组织劳动实践活动。

在劳动时间分配上,幼儿园要做好教育教学计划,保证幼儿有充足的、完整的劳动时间。除此之外,幼儿的日常生活同样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教师要提高教育敏感性,及时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劳动教育契机,灵活调整劳动项目,把幼儿劳动教育贯穿到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让劳动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实现劳动生活化。

(二)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支持幼儿积极参与

“要给幼儿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只有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劳动行为,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要注重优化师资力量,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

首先,“请进来”——幼儿园可邀请专家入园培训和指导,为全体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机会;其次,“走出去”——让更多的教师到其他优秀园所参观,直观地观摩学习优秀案例;再者,幼儿园教学部门还应鼓励教师们积极踊跃地开展公开观摩活动,尤其是优秀活动案例要进行分享,让其他教师可以借鉴学习,并形成电子文档及视频,共享到园所网络平台上;最后,定期举行劳动教育研讨会,所有教师共同研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以及教师指导策略、幼儿参与积极性等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从而明确各个阶段劳动教育的目标,把握重难点。如班级劳动中,小班幼儿可从学习拧干抹布、擦桌子等基本技能开始,引导幼儿学会按顺序、有规律地擦拭,调动其劳动热情;中班幼儿重点在于学习扫地、拖地等新技能,调动幼儿的大肌肉、大动作来参与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体验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成就感;大班幼儿则重点在于练习、巩固已经学习过的技能,在劳动中学会自主选择合适的劳动工具及需要的辅助材料等。

(三)转变家长传统观念,助力幼儿养成习惯

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偏差,作为教师,应积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园合作,才有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幼儿园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在家长群为家长提供理论指导,让家长对劳动教育有更加科学正确的认识。教师还可在家园之窗、公告栏粘贴展示幼儿的劳动照片,平时将幼儿劳动的照片、视频分享到家长群,让家长直观感受到劳动给幼儿带来的喜悦和成长。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分享幼儿的家庭劳动时光,让家长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感受劳动给幼儿甚至家庭带来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华丽.幼儿劳动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交流探索,2022(21):185-188.

[2]陆辰.新时代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保育与教育,2023(05):43-4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